◆ 阿茲海默症是現今世代的一個大問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生前也是患者之一。資料圖片
◆ 蛋白質在腦部形成較大的沉積物 ,就會影響腦部認知的功能,造成阿茲海默症。網上圖片

不少人都會認同,阿茲海默症是現今世代的一個大問題。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現有多達5,500萬人有相關的症狀,估算到了2030年,這個數字更會上升至7,800萬人。阿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癡呆症,的確為全球社會帶來不輕的負擔,如果能發明有效的療法,自然能令許多人受惠。今次就和各位討論一下,近年有關阿茲海默症藥物的發展。

無法清除蛋白質 沉積阻礙腦功能

要開發治療的藥物,自然要對病理有相關的認識。早在1980年代,研究人員已在探究,為何一些家庭會特別容易出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現在的我們不難想像,這跟遺傳基因有關。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神經元的細胞膜中,含有一種前類澱粉蛋白質(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簡稱APP)。

身體機能衰退 無力清走「垃圾」

這種蛋白質在大腦中,會被一系列的酵素分解成更短的蛋白質,繼而發揮不同的功能。一般來說,身體會將這些蛋白質適當地清除;然而隨着歲月流逝,再加上身體機能的衰退,這些蛋白質會慢慢遺留在腦部之中,並連結起來成為較大的沉積物,影響腦部認知的功能,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出現。一些人與APP相關的基因發生變異,以致身體製造出來的這些蛋白質數量更多,或更為黏結,因而更容易形成大塊的沉積物,誘發阿茲海默症提早至65歲以前就出現。

一些研究正利用阿茲海默症的這個特質來開發相對應的藥物。根據這個理論,假如能夠阻止沉積物的形成,或是避免APP被分解成更短的蛋白質,就可能延緩阿茲海默症的出現,而不是較單純地只處理阿茲海默症的症狀。

發病過程需時長 症狀出現已太遲

不少藥物已朝這個方向發展,甚至已經進入了第三部分的臨床試驗。可惜的是,大部分試驗的結果都不如理想。這自然可能因為APP和阿茲海默症的關聯並非如我們所想般直接,但亦有可能是藥物治療運用的時機不當,因阿茲海默症出現的過程往往長達25年,蛋白質歷經長時間在大腦中沉澱,達到一定程度才對患者認知的能力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假如在症狀出現之後才開始治療,可能已經是太晚了。

在老鼠身上進行的實驗結果跟這個想法一致。實驗中的老鼠接受過基因改造,因此APP特別活躍,蛋白質特別容易在腦中沉澱。相關的實驗發現,如果在蛋白質沉澱之前就開始利用藥物把沉積物清除,會在6個月之後展現出更少的疾病症狀。

有見及此,一些研究團體已在招募因基因變異而容易發展出阿茲海默症,但還沒有展現出病症的人參加研究,以求更早地為他們提供預防性治療。

另一個策略是更早找出阿茲海默症正在腦部醞釀的患者,好讓醫生能較早提出幫助。要達成這點,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有效跟便宜的方法,以鑒定阿茲海默症的出現。過往這樣的工作主要依賴電腦掃描,在腦部直接觀察蛋白質的沉澱,而現在已在開發新的方法,從人們的血液之中間接測量出阿茲海默症的出現。

開發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法,所需的資源極大,但考慮到阿茲海默症為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還是值得投入資源。可幸的是,我們在這方面已有一定的進展。不過,阿茲海默症的病因可能多於一個,我們還需繼續努力,才能找出更多更好的阿茲海默症治療方法。

◆ 杜子航 教育工作者

早年學習理工科目,一直致力推動科學教育與科普工作,近年開始關注電腦發展對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