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喜怒不形於色,心事勿讓人知。雖然手上的權杖,更像是舞台上的道具,但不得不欽佩的是,伊利沙伯二世在她身為英國女王的70年裏,於帝王之道上,仍然熟稔自如滴水不漏。幾乎所有公眾場合,優雅二字始終都是她最成功的人設。以至於在她身後的10天,英聯邦以外的許多民眾,在社交媒體上提及她時,形容最多的還是她儀態上的端莊得體。

香港是拍攝宮鬥劇的鼻祖,TVB憑一部《金枝慾孽》至今擁躉無數。內地在過去十餘年間,也拍出了為數眾多的宮廷鬥爭劇,其中,《甄嬛傳》、《如懿傳》等更是不少人反覆觀看的下飯劇。帝王之家的冷血殘酷,后妃間的勾心鬥角,太監宮女們的悽慘遭遇,連同紫禁城各色宮室,在各種戲說和解構裏,早已被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反覆咀嚼百般品評。東西方在文化和習俗上有差異,人性上卻是共通的。有人的地方必然有爭鬥,權力和富貴交織存在的地方鬥爭更甚。套用看宮鬥劇和史書的心得,審視英女王一生,身為女人的她,想必有兩根刺,一頭一尾,深深扎在她的心頭上。

這兩根刺,都因兩個美國女人而起。

一根是改變伊利沙伯二世命運的辛普森夫人。1936年12月11日,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為了他心愛的辛普森夫人,眾叛親離,被迫宣布退位。原本可以恬淡平靜度過一生的伊利沙伯,被動成為王儲,不得不收起一個少女所有嚮往自由的天性,直至成為一生循規蹈矩、喜怒不形於色的國家元首。舉凡世間事,總在正反兩面印證。愈是優雅典範大方得體,無人之處的疲倦沉重和壓抑,就愈發需要加倍釋放。或許,當女王辭世造成的輿論漣漪逐漸平靜,昔日在她身邊工作過的人,會忍不住說出重重帷幕之後的見聞。我們這些好奇者,也可以藉機一窺不戴王冠的伊利沙伯二世,對辛普森夫人的不滿。畢竟,就連女王的妹妹瑪格麗特公主,提到這個美國女人時,都忍不住使用了「那個可怕的女人」來描述。

其實,愛德華八世卸下王冠第二天,正在被日軍鐵蹄蹂躪的東方中國,亦發生了一件改變歷史走向的大事。東北「少帥」張學良,和掌控西安軍事控制權的楊虎城將軍,在古都西安兵諫蔣介石,要求其「停止一切內戰準備抗日」。經過各方斡旋,蔣雖然信守承諾,宣布停止內戰共同抗日,但也對心頭上的兩根刺張學良、楊虎城,耿耿於懷。最終,楊虎城在被關押12年後,和一雙兒女一起,慘遭殺害。張學良則被終生軟禁。

扎在女王心上的第二根刺,便是她的孫媳,同樣離婚後嫁入王室的美國女人梅根。媒體上的梅根有兩個極端形象,一個是血統複雜精於表演的美國女演員,不懷好意地拐走了血統高貴的哈里王子;一個是敢於衝破王權桎梏的個性女子,救贖了備受王室情緒摧殘的壓抑王子。無論哪個版本更接近真實,梅根和哈里頻頻製造的熱門話題,毫無疑問成為不斷困擾王室的麻煩製造者。女王窮盡一生,竭力透過自我塑造和王室形象重構,維持超越黨派穩定政治的高貴存在,卻在進入暮年之際,被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美國女人,試圖一次又一次拖入普通人才有的是非無奈和雞零狗碎。

英國和美國之間的關係十分微妙。想當年,美國不過是英國治下一塊殖民地,不想有朝一日,它不僅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還反超曾經的「日不落」宗主,成為世界格局的主宰者。即便現今政治上英國處處唯美國馬首是瞻,但在許多英國人的心裏,暴發戶式的美國,始終是粗鄙霸道和淺薄的代名詞。

從杜魯門到拜登,與13位美國總統都有過會面的英女王,內心裏對美國人究竟是怎麼看待?想必,總會有歷史的真實細節,逐一浮出水面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