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交通基建先行 全面驅動新界北發展」策略性交通基建倡議。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團結基金倡打造發展紐帶 連通「北都區」「明日大嶼」「維港都會區」

交通運輸網絡是一座城市的骨骼,也是現代化水平的指標。香港擁有綿密、多元化的公共交通系統,更在某智庫於2017年發表的一項城市流動性指數中位列全球之首。然而,近年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香港公共交通系統載客量由2017年每日逾1,200萬人次跌至2020年的890萬人次,加上深圳、北京、新加坡、首爾等亞洲同類大型城市近年均在擴大交通基建投入,香港隨時被迎頭趕上。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交通基建先行 全面驅動新界北發展」策略性交通基建倡議,呼籲香港特區政府在新界北興建「兩幹道一鐵路」,透過公路鐵路結合,打通「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兩個新區,與「維港都會區」的交通聯繫,完善縱橫銜接,形成大型發展紐帶。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2017年10月,自然及建築資產設計及諮詢公司凱諦思(Arcadis)發表可持續城市流動性指數(Sustainable Cities Mobility Index),香港在全球排名榜首。全球前10名中,歐洲城市佔7個,另外兩個上榜的是分列第四及第八位的首爾及新加坡。

延續交通優勢 釋放土地潛力

然而,隨着疫情等因素,香港的既有優勢正逐步喪失。以道路交通為例,香港文匯報記者翻查了資料顯示,2011年至2021年間香港公路僅加長117公里,增長率略高於5%,但同期間香港領牌私家車數量由43.48萬輛飆升到59.92萬輛,道路建設遠遠落後於車輛增加的比例,令市民抱怨塞車的聲音此起彼落。而隨着近年各大城市加大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新加坡及首爾兩市的人均擬建鐵路密度均數倍於香港,深圳及北京的部分交通基建指標亦趕超本港(見表),香港的便利城市交通恐不再是一枝獨秀。

為延續香港交通優勢,同時釋放更多土地潛力,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交通基建先行 全面驅動新界北發展」策略性交通基建倡議,呼籲特區政府在粉嶺南、林村、大帽山、美孚沿線建設「南北幹道」公路;在林村、錦田南及北、元朗東南沿線建設「東西幹道」;以及在安樂村、羅湖南粉嶺、林村、大圍、美孚沿線建設「南北鐵路」,預計開發三條線路可釋放約2,000公頃土地,加上政府早前規劃的大型發展計劃,合共可提供約3,000公頃用地。

助三大CBD相連

促進港深人口流動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總監及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介紹,南北鐵路預計長度約21公里,與東鐵線計劃路段及北環線接駁,北向呈雙Y字型,分別貫穿兩個跨境口岸─羅湖及蓮塘,南向則連接美孚,直達九龍市區和「明日大嶼」,如此一來,深圳都市區、「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三大CBD(中心商業區)可直接相連,促進港深兩地人口流動。

除加強跨境交通外,南北鐵路亦能紓緩本地交通壓力。葉文祺指出,東鐵線部分路段車廂常年擁擠,特別是過海段開通後,早上繁忙時段情況更為嚴峻,南北鐵路可分流已飽和的東鐵線,在粉嶺及大圍均設中轉站,同時將「明日大嶼」鐵路網絡接駁至東鐵。

葉文祺並表示,相關倡議處於初步構想階段,暫未有預算及預計完工時間,「根據以往經驗,香港鐵路建設從諮詢至完工,通常需時20年至30年,效率不理想,希望未來基建可以打破陳規,全力提速。」

他續說,除大帽山外,道路及鐵路沿線土地基本都是有潛力的平地,亦不會破壞郊野公園,相信環境評估及技術上均為可行。至於經大帽山的南北幹道,他建議採用隧道形式,因香港早前已有類似穿山公路,在建設上富有經驗。

釋放大量用地 可建房屋惠民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以往特區政府在交通基建方面過度重視計算成本效益,例如可承載多少乘客及節省多少車程時間等,卻忽略了釋放沿線土地、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長遠經濟和社會效益,「今次倡議能夠聯動香港舊的都會區與兩個新區,並釋放大量用地,可興建房屋或發展不同產業,改善市民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