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勳 立法會議員
自從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香港社會重回「一國兩制」正確軌道。特首李家超於7月1日履新,力求讓香港開出新篇章,促成由治及興的好局面。社會各界應在這時刻,主動承擔責任,說好中國故事,講好香港故事。近日民建聯完成東南亞之旅,除讓東盟各國更加了解香港的實況外,亦希望他們將來能通過香港參與大灣區發展,讓大灣區建設更進一步。東盟是香港和國家的重要夥伴,只要我們戮力同心,逐步開放往來,大家一起再出發,就能共建區域繁榮。
民建聯在東南亞之旅中,與當地民間團體、工商界深度交流,成果超過預期。筆者向當地商會介紹「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方向,計劃銳意發展創新中心,與內地對接,造就更多機遇,並建議在「北部都會區」內設立「東盟服務中心」,主力協助東盟國家企業在香港和內地發展業務。
積極「走出去」建設交流網絡
香港在國家支持下不斷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倍增當地工商業界對香港的信心。東盟商會深信與香港合作,商機將源源不絕。東盟總人口逾6.6億,經濟規模超過30,000億美元,是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及出口市場。不少東盟商會反映,近年因「一帶一路」倡議,與內地直接通商的機會增加了,他們期待香港能放寬檢疫措施,到時候就可來港參觀新發展。
東盟成員多為新興國家,發展潛力無窮。若特區政府及其他法定機構(如貿發局)更主動「走出去」,與東盟國家構建合作平台,人流、物流、資金流加強往來,讓香港成為「金橋」,連結祖國與東盟,雙方便能製成香甜的「大餅」,共享碩果。
新加坡的商會對香港未來發展方向很有興趣,並指出中國是新加坡的主要市場,若香港與新加坡成為夥伴,將能互補優勢,分享龐大的市場成果。大灣區正正是外國進入內地市場的好平台,亦是國家未來的創新中心,不少在新加坡經營創新科技的企業正在尋找投資機會及擴展市場,若能落戶「北部都會區」,將為那些企業在內地發展帶來強大助力。
「北都區」須設大學城匯聚人才
「走出去」以外,我們更要積極「引進來」。人才是未來最重要的資本,香港可透過建設國際化的教育樞紐,吸引世界各地優秀學生來港升學,並以各項優惠政策促使他們留港發展,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我們和馬來西亞的商會會面時聽到他們表示,對香港的教育甚有興趣,並提到香港的大學校園環境國際化、世界排名高,香港是當地學生的熱門升學地,建議我們日後可以與馬來西亞的大學多交流。
筆者外訪期間亦聽聞不少當地華商安排子女入讀當地華文大、中、小學,而香港的各類院校無疑為他們提供另一優良選擇。若在「北部都會區」設大學城,吸引到國際及內地的大學設立分校,將使院校有更大的空間發展科研,讓各地專家集於一地共同進行研究,為創科中心提供各類的人才。
在創業方面,有馬來西亞青年表示,願意到中國多了解認識,認為香港可以發揮橋樑作用,把各地青年聯繫,成為世界與大灣區對接的跳板。同時,他們認為香港的孵化器及加速器都有很大的優勢,亦有不同的政策支援初創,指出欲面向國際的創業者均會選擇來香港發展。
世界局勢動盪,疫情陰霾未散,歐美霸權更處處打壓我們。東盟國家是我們重要夥伴,只要我們戮力同心戰勝疫情,逐步開放往來,大家一起再出發,就能共建區域繁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