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2年,香港醫療護理隊遠赴上海,協助救援傷兵。圖為出發前合照。資料圖片

筆者是「八零後」,中學時代的中史和世史科都沒有香港史,對1941年歷時18天的香港保衛戰和其後黑暗的三年零八個月,只有耳聞。近年,特區政府和教界重新加強中國歷史科和香港歷史的教育和聯繫,教育局更於去年起開展「中國抗日戰爭歷史教育」系列活動。適逢今年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立80周年,我們更有理由重新回顧港人如何同仇敵愾參與抗戰,以及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至1945年抗戰勝利期間所作出的貢獻,相信這能為抗日戰爭和香港歷史的普及教育,提供有益的索引。

筆者中學年代流行說「八年抗戰」,這是以1937年7月7日「七七蘆溝橋事變」日本全面侵華開始計算。然而,我們不應忘記東三省、華北和上海等地早在1931年9月18日起已經開始的武裝抗日烽火,因此現時一般稱近代第二次中日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戰爭)為「十四年抗戰」。香港在「十四年抗戰」中到底作出了什麼貢獻呢?在1937年「七七事變」前,港人主要在抗日宣傳輿論和籌款支援內地受戰事影響的同胞上出力。

1931年9月23日,香港各界舉行集會悼念在「九一八」事變中殉難的同胞,商舖、社團更下半旗致哀。日本僑商在灣仔山川商店前嘲諷在場華人為「亡國人」,更毆斃當中一名華人,引發多天騷動,共造成6死25傷。

1932年2月,施正信、馮慶友等20餘人組成香港醫療救護隊,前往上海救治「一·二八」事變(又稱一·二八淞滬抗戰)的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抗日傷兵。2月10日,東華醫院舉行籌款集會,受戰爭影響的上海難民,更於翌日將籌得的港幣33,000元匯款至上海。

1934年2月6日,香港首部抗日愛國題材電影《戰地歸來》公映,電影由國聯公司出品,黃岱導演,胡小天改編自霍然的舞台劇《不堪重睹舊征袍》,胡藝星、黃曼梨、吳楚帆主演。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香港支援抗日行動進入新階段。1937年7月31日,包括華商總會、東華三院、中華廠商會在內的各大社團組織華北兵災籌款聯席會議,為受「七七事變」以來的兵災影響的內地民眾籌款。同年9月,救國公債勸募委員會香港分會成立,響應當時國民政府呼籲,發行救國公債,由周壽臣爵士擔任主任委員。截至翌年2月,該分會共籌得港幣535萬元作為抗戰經費。

1937年11月,由華南電影界賑災會組織、全港影藝人積極參與的粵語抗戰電影《最後關頭》完成拍攝,其全套子母片於翌年1月3日捐贈予華人賑災會發行,為全國賑濟募捐。華南電影界賑災會由林坤山及鄺山夏發起,並由全球、南粵、大觀、南洋、合眾和啟明六家電影公司組成,拍攝抗戰愛國電影以籌募救國款項。

1938年8月10日,由全港各界賑濟華南難民會督辦的「八一三」紀念日獻金活動開始,香港華商總會和12間銀行分設獻金台和獻金箱,至19日結束,共籌得救國捐款港幣20多萬元。

◆香港地方志中心執行總編輯 蔡思行

香港參與抗戰全紀錄(四之一)

筆者註:本系列相片分別攝於香港海防博物館之「抗日英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文物展」展覽(2013年)及「同禦鐵蹄──香港的抗戰歲月」展覽(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