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可對社會有積極意義 盼找到多贏職安制度免悲劇重演
中秋佳節已過,觀塘安達臣道地盤塌天秤事故中的死者家屬,依然無法擺脫失去至親的錐心之痛。事故中,41歲電工死者許文明,遺下患末期癌症的妻子和兩名年幼女兒徬徨無依,幸得熱心市民捐助送暖,讓痛失支柱的孤兒寡婦感到人間有情。許太繼前日無私表示已得到許多資源而停收捐款後,昨日再拖着病軀撰寫感受信:我收穫了超多人的關愛,但知道當中有捐助來自與她同樣困難的人,希望大家有能力可捐助其他有需要的人。一直勇敢積極面對的許太,希望日後市民想起她丈夫時,「他不止是一個符號」,又期盼社會能找到一個多贏方案、一項既盡量規避風險也不讓企業操作困難的制度,為這宗事故畫上句號,防止同類悲劇再次發生。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
許太在感受信中說,這宗奪去她一生最愛的事故已經發生,也有很多人已經知道,惟希望將來人們想起她丈夫時,「他不止是一個符號——某某意外身故者。就算是一個符號,或許也可以有多一點的色彩和血肉,知道他曾經多麼地努力生活,知道他的美好……」言詞間盡顯思念亡夫之情。
自悲劇發生後,一直勇敢積極面對的她表示:「我和他生活的未來沒有了,既然有機會和大家說些什麼,我想讓他的離世除卻悲傷,可以對這件事甚至是香港社會有一點點積極的意義,那麼,都能夠幫助我自己更好的接受這件事。」
指處罰輕重都難有好效果
她坦言,自己覺得每每有不好事情發生後,很容易聽到許多關於問責、處罰的聲音,但在她而言,「覺得法律是一種不得已、是底線,而處罰不管輕重都很難有好的效果。」
許太認為,處罰是應對問題的下策,「我更希望事情發生了,相關的所有機構能夠去用一種建設的角度去思考,尋找一個雙贏或者多贏方案為這次事件畫一個句號。」她希望有一項制度或一套系統能盡量規避風險,同時不會讓企業操作實施困難。
許太在感受信中說,自己日前接受傳媒採訪後,「我的家庭可以說得到香港整個社會的大力支援,讓我收穫了超多人的關愛,方方面面可謂無微不至,太多都超乎了我的想像。但是,在此之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像是50元這一種金額的,我當時的感受就是有點擔心。」
她所擔心的是,可能這50元的捐助是來自與她同樣生活困難的人,而這種擔心她在接受捐款的第二日看到實例。當時,許太和女兒參加學校教會活動後,有一位會友向她的遭遇表達關心,並買了一點小朋友喜歡的食品送給她女兒。但當時她沒有接受,「因為在我看來,不管意外發生之前還是之後,她的情況都未必好過我的,我覺得我沒有接受的立場。」
她向教友表達了感謝及有關想法後,教友沒有再要求她收下,但表示會為她祈禱。她感謝地說:「這對我來說就非常足夠了,甚至是更好的。」
從本心出發 決定停收捐款
對此,許太聯絡社工發出停收捐款聲明,在感謝社會各界支持和捐助外,還希望捐助者量力而為,以及有能力市民可捐助其他有需要的人。有人建議她繼續接收捐款,再將餘裕的捐款做慈善,但她認為,雖然這是一個好的思路,但最終還是堅持停止接受捐助,「因為我不知道將來如何確定,我的捐贈是給到了最需要的人士,這個太難評斷和確定,所以我從本心出發,做我覺得應該做的就好。」
最後,許太對過去兩日不時有人在網上向她點讚感到有點尷尬,「因為我依舊是普通人,甚至是個懶惰的師奶,我最愛做的事兒是睡覺以及躺着玩手機……基本上我就不想帶娃(女兒),我想她們快點獨立,然後我自己海闊天空……只是,痛失所愛,不得已,為了祭奠我的愛人和我的愛情,這是我以為的浪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