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梓田)特區政府大力發展「北都」,陸續有投資者入市區內舖位。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李根興早前在大埔買入舖位。他指,自己一直是「大埔處男」,這是第一間買入的大埔舖。他指,此舖位於大埔墟民生搵食巷仔,「全巷小食店,在大埔墟四里 (廣福里、大榮里、大光里及大明里)對面,搵食人流十足,最終忍唔住『破處』。」
李根興透露,買入的舖位為新界大埔運頭街12至18號美華大廈地下B1H號舖,建築面積約210方呎,買入價為550萬元,租客為三多炸雞,每個月租金為1.68萬元,租約期至2024年3月,回報率為3.7%。他又表示,「新界人口增長,大埔舖市一向民生為主,近年一向都越升越有,業主叫天價多,一直都買唔落手。」
李根興分享道,新界舖主要用來「長揸」,港島舖則用來「短炒」。而「北都」規劃下未來人口上升,計劃容納250萬人,勢必帶動區內舖位,但很多住宅新盤的地下都不會有舖位散賣或供應,因此人流仍然要去市集。他指,長揸新界舖位預計要等5至10年才有回報。
李根興也指,新界舖位有六大熱點,包括上水石湖墟、粉嶺聯和墟、大埔墟、沙田大圍村、元朗以及屯門,如果本港與內地一旦恢復正常通關,最先受惠的將會是上水石湖墟,之後就是元朗及屯門。
大埔創新園料帶動工廈升值
香港科技園旗下工業邨正在重新定位,其中大埔創新園佔地約75公頃,翻新後將重點發展精密產品及醫療用品製造中心,市場預料屆時會產生協同效應,帶動大埔區周邊工廈價值上升。新近有投資者看準大埔區發展,購入太平工業中心2座中層單位,成交價約1,373萬元,平均呎價約3,262元。
中原(工商舖)工商部高級分區營業董事張志傑表示,太平工業中心位於大埔汀角路55號,上述成交單位為2座7樓E室,面積約4,209方呎,以約1,373萬元易手,平均呎價約3,262元,以交吉形式交易。新買家為投資者,見單位間隔四正且價格吸引,遂決定買入物業作長線收租,以市值租金每呎約12元計算,料可享回報近4.5厘。資料顯示,原業主於1986年8月以約101萬元購入物業,持貨約36年,現賬面獲利約1,271萬元,物業大幅升值約12.5倍。
張志傑續稱,雖然本港疫情反覆,投資者入市心態審慎,但工廈物業屬進可攻退可守之投資選擇,故不乏實力投資者趁工廈物業價格相宜期間,吸納高潛力的盤源作長線投資,而隨着政府積極研究棕地發展,不少用家需重新尋覓合適地方,料未來新界工廈交投將愈趨活躍。
商廈供應有限 關注政策動向
至於商廈方面,戴德梁行香港研究部主管鄧淑賢表示,現時在「北部都會區」範圍可供買賣的的商廈有限,但相信投資者之後都會更留意該區的發展藍圖,以及政策如何帶動未來的商業發展。
她也提到,數據中心的中長期供應將受制於土地短缺和電源供應限制,若要推動該區發展作數據中心,要視乎特區政府和電力公司會否在相關區份增加合適土地供應和提升電力配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