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家長們又要在學生手冊內填寫資料,要貼上學生個人相片,寫上監護人姓名及聯絡方法,很多手冊還要填上「籍貫」一欄,其實從教育角度,這一欄亦相當有意義。
事實上,「籍貫」一欄是我們對血緣、鄉緣的認知,是「知、情、意、行」的第一層面,是國民身份認同的基礎。學生在手冊中填上自己的籍貫,明白「我從哪裏來」,從小認識故鄉,筆者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國民教育契機。
提供機會尋根問祖
要培養青年人不忘其根,做到「同根同心」,除在學校教授學習國家文化歷史外,亦應提供機會讓學生尋根問祖;籍貫教育是一個切入點契機,透過讓學生認識籍貫,了解自己及家人的「根」,一步步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及國家歸屬感。
筆者對籍貫教育——尋根教育,有以下建議:
一、讓每所中小學及幼稚園的學生學籍表上設「籍貫」欄目。教育學生從小認識故鄉,培養其對國家情懷。亦可按校情及學生發展需要,進行小型籍貫研習。
二、加強家校合作。配合教育局「多重進路,互相配合」方式推動國民教育,讓學生從小正確認識國家歷史、孝悌親情、鄉族關係——當家長們帶孩子到故鄉探親,了解鄉情,亦成為籍貫教育的好幫手。現時教育局籌辦或資助學校舉辦的內地交流計劃,行程廣泛,涵蓋22個省4個自治區及4個直轄市,當中不少是學生籍貫所在。
學校可考慮在第一或第二學習階段(初小或高小),按校情及學生學習經歷,在交流中有機結合進行小型的籍貫專題研習,深化同學對自己故鄉的認識。
三、疫情下未能作實體交流,但可運用科技、網上交流,讓學生搜集家鄉的資訊;父母長輩們亦可提供資料,口述祖籍簡史等,強化學生尋根知識,提升對尋鄉認知及國民身份認同,同時亦增進親子關係。
在經典的《尋找他鄉的故事》節目系列中,每位故事主角都會反覆強調自己來自哪裏;有祖籍,才有他鄉,正顯出了中國文化對祖籍的重視。筆者希望,年輕一代不需要在清明重陽節掃墓時,見到先人墓碑上的文字才第一次提問了解自己及家族的籍貫,而是可以透過學校及家長,更好地推行籍貫教育,為國民教育奠基。
◆ 杜家慶 香港德育及國民教育教師協會主席
(香港德育及國民教育教師協會,理事由來自中、小學及幼稚園具豐富推廣德育國民教育經驗的教師組成,顧問團由專業人士及學者擔任。協會藉此專欄與市民分享經驗,教學相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