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旅歐詩人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是二十世紀著名意象派(Imagism)詩人。其作品深受法國象徵主義詩歌影響,一改之前維多利亞時代多愁善感、頹廢淫靡的風氣,強調運用日常語言、日常意象與自由選材。因此論者經常將龐德與工業化時代新詩歌風格的旋渦主義(Vorticism)聯繫在一起。龐德最為人稱道的是其對於東亞文化特別是中日詩歌的推崇。其代表作品《在一個地鐵車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人叢中這些幽靈似的面龐,潮濕的黑色樹枝上的花瓣 。」(辜正坤譯)短小精悍,試圖在紛繁複雜世界中抓住某一瞬間,是典型的日本和歌式的英文詩。

龐德對於中國與日本詩歌的了解,基本上來源於常住日本的所謂「東方學家」厄內斯特·范諾羅莎(Ernest Fenollosa,1853-1908)。因此當龐德開始大量涉獵中國詩並着手翻譯之時,得到的往往是從日本轉運的二手貨。1915年龐德出版《神州集》(Cathay,或譯《華夏集》)。此詩集並非龐德自行創作詩歌的總集,而是收入了19首中國古詩詞的翻譯,其中11首是詩仙李白的作品。

所有龐德翻譯的李白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長干行》,此詩描寫了一位商人婦回顧與從小青梅竹馬的男子結為夫婦的經過,表達盼望夫君早日歸來團聚的急迫心情。龐德將《長干行》題目翻譯成《河商之妻:一封家書》(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後世對於龐德翻譯不準確詬病甚多,如「兩小無嫌猜」一句翻譯成「Two small people, without dislike or suspicion」,將「嫌」、「猜」兩字直譯,頗為生硬,失去了「兩小無猜」的感覺。「常存抱柱信」這一句則完全沒有翻譯,只是為了避免向英語讀者解釋中國文化中「抱柱」的典故。

然而龐德的本意也不是以「信達雅」標準忠實地翻譯《長干行》,其目的無非是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壘塊,以師法其心目中的中國詩從而開創其意象派詩歌風格。事實上,龐德個人風格形成也是自《神州集》開始。有意思的是,詩集名稱為Cathay,以Cathay指代中國本身就源於歐洲人歷史上對於東方國度缺乏了解。蓋Cathay為Khitan(契丹)轉音,指的是雄踞中亞近百年的西遼或喀喇契丹(Qara Khitai,1124-1218)。另外,龐德對於李白這一名字也難說了解,因其在詩名「The River Merchant's Wife: A Letter」下特別註明原作者Rihaku,即日語李白的讀法。不難想像,所謂中國詩,在龐德眼中無非是遙遠國度另一個意象罷了。龐德對於《長干行》的推崇,與其認為是歐美詩人開始重視中國古詩,不如看做「帝國主義凝視」(Imperialist gaze)的又一例證。

作者:何其亮

簡介︰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隔星期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