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家人帶回一盒名牌月餅,打開有精緻4小盒,包着4小塊餅,色澤淺黃養眼,像是月餅中的小嬰兒。小心地捧着吃進口裏,不甜不香少油寡味,實在吃不出什麼味道,看說明寫着「少糖奶黃」,徒有其表,可惜了那精巧得像手飾盒一樣的包裝。

雖說少糖少油是健康,也不在乎這一年一度的幾口月餅,經受這種折磨不如不吃。中秋將近,大街上商場裏滿坑滿谷都是月餅,直看花了眼,功夫都用在盒上,好多月餅盒美得以為是賣盒子,忘記裏面還裝着月餅。

花樣愈來愈多,櫻桃、榴槤、木瓜、芒果,好像什麼都可以做餡。朋友傳來一個大大的黑乎乎的月餅,讓我猜,竟然是魚子醬餡。要是鮑魚可以磨成粉,一定也有份。

所謂口味繁多,不過是各種材料搭配香精調製,名頭花樣翻新;老實說,新創的口味多數今年有下年無,好吃的不多,難以傳承。

一年一中秋,一年吃一次月餅,是一種生活幸福感。記得第一次吃香港月餅,一口咬出個黃澄澄蛋黃,就像我第一次吃香港綠豆沙吃出海帶,先是嚇一跳,之後再嘗,微鹹流油的鴨蛋黃和着甜香的蓮蓉,是那麼協調妥當天然合一,本來不可能結合的兩種材料的天作之合,讓人驚喜中帶着感嘆,只有懂得吃的粵港之地,才會有這樣的奇思妙想。好吃,就是幸福感,一口咬下去是滿滿的生活體驗。

小時候,不論街面上賣什麼月餅,家裏也要自製一個。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起身就看見婆婆帶着姨姨們發麵,挑果料,我會幫着為核桃剝皮,給蓮子去芯。發好的麵粉,做成好大的餅皮,蒸鍋有多大就多大,大約5層,每一層放上各種果料,是買回來的已經做成果脯的果料,切成小塊,擺得滿滿騰騰,紅綠黃相間,層與層之間放糖漿,不用豆沙,不用鮮果。然後上鍋蒸,一家人邊看月亮邊等,等一個好大好大的月餅。

大月餅上台,先拜過月,再按家中人口切成數份,每人吃一塊。當天沒有在家的家人,遠在他鄉的家人,都要分到,會給他們留起來,這就是不放豆沙的原因,豆類會發酵不容易保存。

直放到大月餅變成乾硬的碎塊。兩地分隔數年,我第一次探親到香港,行李裏就帶着那年中秋,給香港家人留下的,已經乾得變形的「團圓餅」。這是難忘的中秋,難忘的月餅,難忘的生活體驗。

親人家的海鹽杏仁太妃糖是我們尋香吃貨群的爆款,我就不多說了。這次她的奶黃流心月餅也是口味純正、弱甜、細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