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這幾日,無論是在卑路乍灣海濱、中西區海濱,還是在堅尼地城海旁、街區,三三兩兩結伴而行的年輕人,一下子多出了不少,聽口音,多數都說普通話。算算時間才恍然大悟,天氣雖還是暑熱,暑假已近尾聲,到了大批內地生負笈南下抵港入學的時節。附近的港大,向來都是內地學生入讀港校的首選。看着一張張青春的面孔,不由得感嘆,難怪全世界的城市,都在想盡辦法吸引年輕人,這滿街流淌着的新鮮,釋放出的活力,一下子就能讓人揚起一段好心情。

說起吸引人才,與內地不少城市開出的條件相比,香港釋放出的誠意顯然要清淡得多。這或許跟香港自身的魅力和優勢地位有關。一直以來,在整個華人社區的所有城市,中西文化自由交匯的香港,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金融、航運、商貿、教育、醫療、藝術等多個領域,香港都處在頂端的位置。尤其是內地經濟從改革開放到起飛階段,站在香港,一覽群山小的優越感頗為濃厚。即便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經濟實力和城市建設,開始比肩乃至超越香港時,這份理直氣壯的優越感,也並未有所減弱。畢竟,「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具備的許多獨有優勢,是很多內地城市始終無法企及的。梧桐樹豐茂,自有鳳凰結伴來棲。有一段時間,港校對各省市高考狀元的吸引力,甚至讓不少國人心目中數一數二大學的招生部門,都為之焦慮。有一個朋友的兒子,物理成績極好,高考分數剛公布,當晚就收到了內地排名前三高校招生辦打來的游說電話。最終,這個看起來不善言辭的男生,經過一番慎重比對,選擇了香港科技大學。類似這樣的故事,有一陣子在媒體上也是屢屢被提及。按理說,如此多的內地優秀生源來港就讀,如果能將其中的大部分留下來,對於香港而言,簡直就是坐攬人才紅利。但實際的情況又是怎樣?

入境處披露的數字顯示,從2013年開始,內地畢業生獲批IANG(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的人數,每年大約有8,000到9,000人左右。2020年、2021年,這個數字就大幅下降到6,000人左右,已不足內地畢業生總數的一半。這些留下來工作的內地畢業生,最終申請永居的比率更是低得驚人,有媒體推算,大約只有11%。要知道,這些被香港社會稱之為「港漂」的人,大部分都不超過30歲,一半以上是碩士研究生學歷,三成左右的是本科學歷,還有約一成是博士學歷。無論是學歷優勢還是年齡優勢,這個群體放在哪裏都是最搶手的人才。為何香港卻任由其白白流失?

毫無爭議,居住條件應該是香港留住人才第一頭痛的事。香港租金和樓價冠絕全球,享受到的居住面積和環境,卻讓人滿腹心酸。住得不舒心,始終是大部分人最煎熬的事。相較於內地城市吸引人才時提供質優價廉的舒適公寓,香港在這方面一向着墨甚少。今年之前,佔去個人薪金較高比例的租金支出,始終不被納入可以減稅的項目。漂在香港的年輕人才,大多未婚,需要贍養的父母親人,又幾乎都不在香港同住,大部分生活必需開支,亦無法享受稅務減免方面的優惠。更讓人覺得不近人情的是,明明是納稅人,卻很難享受到普惠性的居民待遇。疫情3年,為紓解民困,全港幾乎人人有1萬港幣派發,後來又有5,000元消費券,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在港工作又尚未滿足永居條件的人,居然精準地被算計之後排除在外。這筆錢並不算多,但傷害性極強。用一句港漂朋友的話說,我們始終被當成了外人。

用人用心,留人留心。如何釋放誠意,讓有意居港的人才充分擁有歸屬感,恐怕還需要作出更周全的考慮和安排。眼下,大約3萬內地生正陸續來港就讀,待學業有成之時,不知道屆時又有多少人心甘情願留港發展,為港貢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