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鴉片戰爭到簽訂《南京條約》,開始了香港受英國殖民統治的歲月。趙雨樂指出,英殖統治其中一個嚴重的負面影響,就是在港英政府「洗腦」下,令香港與祖國的關係和文化逐漸疏離。他認為,今天香港已回歸祖國懷抱25年,但回望《南京條約》的歷史,大家需要重新審視和小心檢視,在這失落的一百多年中,究竟什麼東西是被「下了藥」、「下了毒」及「洗腦」。戰爭所付出的代價,遠遠不只是金錢上的代價,更多是在於:「香港這片土地上的人,是否能夠感受到自己與祖國之間那種血脈相連的關係。」
趙雨樂說,《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及《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先後使中國失去了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的治權,引發了眾多後遺症,包括在教育及行政運作等方面被「殖民地化」。英國牢牢地為港人「洗腦」,讓他們覺得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有一種「優越感」。
他舉例說,香港絕大多數教科書所使用的都是西方觀點,導致很多學生到現在還不明白為何要「執着」於鴉片戰爭的歷史,以為英國是為香港帶來「現代化」的「功臣」,令學生和人民有意無意之間被「殖民地化」,也導致港人與祖國關係和文化「隔了一重」地割裂,要花很大氣力和工夫重建主權觀念和意識。
英國優越論歪曲香港史視野
同時,「殖民地化」產生出所謂的「英國優越論」,例如英國歷史學家安德葛所著的《香港史》,將香港的成功歸功於歷任港督的施政,沒有呈現出完整的香港歷史面貌,歪曲了世人對待香港史的視野;更嚴重的是,不少世界著名歷史學家,都只以戰爭勝負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成功與否、進步抑或保守的單一標準,呈現出一種西方優越與中國落後的錯誤二分法,影響學生及大眾的判斷。
趙雨樂指出,這帶出一種非常危險的意識形態,彷彿在教導人們,只要有強權和強大武力,就可以對弱小者予求予取,甚至掠奪其土地並管治幾百年,日後只要把地方發展得好,就算是「將功補過」,完全顛倒了黑白是非。
他感嘆,這不難解釋,為什麼在回歸後仍有人覺得,香港這百多年來在英國的管治下「很有進步」,也就是這種史觀和史書,讓時下一些年輕人覺得國家仍是「十分落後和老套」,但是自己又從未親身到內地觀察和體驗過,也沒有與內地年輕人互相交流,「是十分糟糕的情況。」
今日舉行的蘇港地方志互贈儀式暨主題研討會,就是藉《南京條約》180周年及香港回歸25年不斷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際,通過反思歷史及加深彼此聯繫,更能激勵兩地人民鑒古知今,加強身份認同和愛國情懷,提升民族自豪感,傳播正能量,做到「思本源,知來路,啟新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