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武昌
歲月是把殺豬刀,把我們的青春年華一點一點割走。我在不知不覺中,來到城市工作生活已30多年,在記憶中總會留下一點轟轟烈烈的東西。我最忘不掉的,便是鄉村開放式的露天電影。
山村有句俗語「半年辛苦半年閒」,一年裏,農村人家忙過了春耕、夏種和秋收,就有了清閒的日子。他們一旦閒下來,就會去尋找、創造生活中的樂趣,很多傳統的活動也會陸續展開。
晚上曬穀坪上要放電影了,老老少少清閒的時光裏,一下子多了話題,小孩子也活躍起來了,他們一邊跑一邊大聲呼叫:「晚上在一隊曬穀坪放《小兵張嘎》的電影啦。」寧靜的小山村也隨即熱鬧起來了。那時鄉村都是這個樣子,一年難得放一兩次電影。
小孩子特別喜歡看打仗的電影,如《地道戰》、《渡江偵察記》、《閃閃的紅星》等,非常羨慕電影裏面的主角,都稱他們是英雄。看電影就像過節日似的,非常熱鬧。
小山村有五個生產隊,那時為了方便村民觀看電影,每個生產隊輪流做主場。每個隊都有各自的倉庫及曬穀坪,過了農忙時段,曬穀坪的主要任務完成後,便成了空蕩蕩的場所。這些場所相對來說比較寬大的,可以容納二三百人,基本上可以滿足喜歡看電影的村民。
倘若決定哪天放電影,村幹部便會請人把放電影的器材挑到村裏,然後再安排在哪放映。放電影的當天,電影放映員會與村民一起,提前把白色的銀幕布掛好。銀幕四角用繩子綁好拉開,上面的兩個角分掛在高高屋簷下的樑柱上,下面的兩個角繫上繩子拉開、拉緊後綁在地面的石塊上,或者綁在打下的木樁上,即大功告成。
一隊的曬穀坪處於小山村比較中心的位置,相對來說也是比較適合放露天電影的場所。小孩們早早就把家裏的椅子搬到曬穀坪、放到最有利觀看電影的位置上。往往還在吃晚飯的時候,小孩子就迫不及待地衝到放映電影的地方。
好不容易到了傍晚,村民搬來一張桌子、兩張椅子,放映員不緊不慢地從木箱裏取出放映機,認真連接好各種電線,再試放、對焦,萬事俱備,只等夜幕降臨,開機放映。秋收後的季節,晚上的風比較大,此時銀幕被風吹到飄來飄去,電影裏的人物也隨着變形晃動,非常有趣。當時的電影是用菲林膠片,經常會走調、斷片,而且基本上是黑白的。通常一部電影有2至3個膠片盤,因為是單機放映,在放映的過程中,每放完一個片盤便需要更換片盤,此時放映員會開燈用最快的速度更換。音響實際上也就是一隻沒有立體聲的音箱,擺放在銀幕下面。
當時農村沒有高壓電,靠村裏的水電站發電,電壓不穩定,深秋雨水少,發電的時間維持很短。有時電影隊會自己帶微型發電機,才能夠把一部電影持續放完。
露天放電影最怕的就是遇到突如其來的大雨,雨一來,大家都會手忙腳亂,尖叫聲四起,沒帶雨傘的村民,紛紛走到倉庫的屋簷下避雨,顯得有點狼狽。有傘的村民趕緊把傘撐開,遮住放映機,繼續放映,直至完場。
電影給村民帶來了樂趣,給小孩塑造了英雄形象,拓闊了想像空間,豐富了鄉親的精神生活,為鄉親交流、談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增進了鄰里團結和睦。現在回想起露天電影的情景,仍然是那麼美好甜蜜,趣味盎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