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交往中,文化傳播是多元化時代的紐帶和媒介。作為人類情感和生活的一種藝術表達,音樂是文化傳播交流中最為柔和與善意的方式之一。南昌航空大學「一帶一路」中歐國際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手風琴學會理事黃志遠,近日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採訪時表示,手風琴是20世紀初由歐洲傳入中國的西洋樂器,但它實際上源於中國的民族樂器「笙」,是絲路文化歷史長河中東西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個成功案例。
笙是金屬簧片樂器的鼻祖
黃志遠是江西省手風琴專業學科帶頭人,在手風琴教學和實踐中有着豐富經驗,他表示,手風琴是一種既能獨奏,又能伴奏的鍵盤樂器,且攜帶方便,其能演奏豐富優美的多聲部和聲作品,又被民間俗稱「行走的交響樂隊」。而笙是中國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它是全世界絕大多數金屬簧片樂器的鼻祖,對西洋樂器的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如手風琴、風琴、管風琴、班多鈕等。
據史料文獻記載,18世紀中葉,一位名叫阿米奧的法國神父,將自己在中國生活期間編著的一本中國民族樂器書籍和一支「笙」,通過絲綢之路郵寄回巴黎,由此引起西方樂器製作界的極大興趣。樂器製造家們根據中國笙簧樂器的發音原理,設計出口吹、手搖等很多樣式的笙簧樂器。
1822年,德國人布斯曼發明了第一架用手拉的風琴。1829年,奧地利人達米安成功製造出由左手和弦伴奏的手風琴,並申請專利將該樂器命名為「手風琴(Accordion)」。在歐洲辭典詞條及文獻中,18世紀中國「笙」的傳入,是歐洲發明出手風琴、風琴、口琴等使用簧片樂器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說,這些笙簧樂器有一個共同的祖先——中國的「笙」。如今,在歐洲著名手風琴生產廠家、手風琴博物館中,會專門陳列「笙」供人了解,以此強調手風琴的根本和源頭。
冀中歐青年藉音樂深化交流
中歐國家在音樂藝術方面的交流由來已久,黃志遠認為,雖然中歐音樂文化因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的不同而存在不少差異,但音樂無國界,中歐音樂在長期的相互傳播過程中交流互鑒,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為此,中國與歐洲國家應在音樂藝術方面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平等、尊重、包容、互鑒,跨越時空、跨越國度進行友好交流。
他說:「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音樂是一種世界性語言,可以不受地區、國家、民族或社會制度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交流,把各國人民的心連在一起。青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特別是近些年,中歐高校間不斷湧現的青年合作項目也呈上升趨勢,青年也可以通過音樂這種無國界的語言深化交流、互鑒共進,更多了解對方的歷史和現在、語言和文化,在國際藝術交流中打開一扇新的窗戶,共同傳承弘揚人類藝術文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
他同時提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許多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學者不斷到世界各地交流深造,把中國優秀的人文思想與民族文化帶到世界,在了解世界的同時,也讓世界了解中國。「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也是適應人類時代發展脈絡所要邁出的一步。這能讓中國文藝工作者在了解現代西方音樂模式的過程中,對中國傳統音樂發展的新方向、新思路給出更廣、更好的方向,也能讓中國民族音樂真正走出國門。」 ◆文、圖:中新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