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者正欣賞展品。
◆鑲金獸首瑪瑙杯
◆鴛鴦蓮瓣紋金碗
◆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
◆金筐寶鈿團花紋金杯
◆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
◆赤金走龍
◆銀盒與置於其內的「光明紫砂」
◆金箔
◆刻有銘文的銀餅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鎏金鸚鵡紋提樑銀罐
◆蓮瓣紋提樑銀罐

50年前西安南郊的一處工地上,幾位建築工人不經意間一鐝頭下去,竟挖出了一個沉睡地下千餘年的「盛世大唐」。近千件金銀器、玉石瑪瑙器、錢幣等精美文物的重見天日,不僅牽出了一段史書上從未記載的神秘歷史,同時這些文物擁有的極高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亦被專家譽為「大唐遺寶」,成為今天人們探索唐代社會的重要窗口。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

日前,經過兩年多提升改造,陝西歷史博物館「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正式對外開放,319件大唐瑰寶再一次讓人們在璀璨耀眼的輝煌中,傾聽到絲路駝鈴的千年回響,感受到大唐盛世的包容開放和兼收並蓄。展覽分為 「典章器用」、「美食美器」、「玉容霓裳」、「怡情雅趣」、「絲路物語」和「大國工匠」6個單元,分別從典章制度、飲食文化、妝容服飾、休閒娛樂、交流互鑒及工藝技術6個方面,多角度展示了盛唐文明和絲路文明。

鑲金獸首瑪瑙杯極為罕見

作為我國禁止出境的國寶之一,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是用一整塊五彩纏絲瑪瑙雕刻而成,無論材質還是做工都極為罕見。其杯長15.6厘米,上口近圓形,下部為獸首形,雙眼圓睜目視前方,似乎在尋找和窺探着什麼。讓人費解的是,它獸頭上是兩隻彎曲的羚羊角,但面部卻似牛。有專家認為,這可能是一件創意品,而非寫實風格。

同時,工匠依色取巧,隨形變化,巧妙利用整塊玉料的俏色紋理進行雕琢,因而顯得渾然天成。巧奪天工的技藝還展現在杯口的設計,一枚鑲金塞子與獸嘴完美結合,取下金塞,便可飲酒,戴上就成了藝術品。

據介紹,這種獸首形角杯在西方被稱作「來通」,公元前2世紀開始流行於西亞,後來影響至中亞一帶。目前對於它的來源學術界仍有爭議,有學者認為它是一件不晚於7世紀的異域精品,也有學者認為是8世紀前期唐代工匠按照粟特式「來通」仿製的。但無論它出自哪裏,都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鴛鴦蓮瓣紋金碗靈動雋永

碗是唐代最基本的飲食器皿,用來盛食、飲酒、服藥,材質上以金銀白玉最為貴重。何家村遺寶共出土各種造型金銀碗60件,其材質的高貴,技藝的精美,呈現出器皿的絢麗多姿,盡顯出王公貴族日常生活的奢華,亦是大唐萬千氣象在飲食上的一種反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鴛鴦蓮瓣紋金碗。

大唐遺寶出土的這兩件鴛鴦蓮瓣紋金碗,造型和蓮瓣裝飾採用捶揲工藝製造而成,然後用鏨刻的手法在蓮瓣內鏨出各種動物與飛禽。特別是外壁交錯排列的雙層蓮瓣,其造型在粟特金銀器上常見,可能來自遙遠的希臘羅馬。每層10瓣,凹凸起伏的蓮瓣使器物宛如盛開的花朵,而碗底外壁中心則是一隻飛翔於花草之中的鴛鴦,靈動雋永,讓人嘆為觀止。

專家表示,金碗的裝飾主次分明,動靜有序,成功地將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與興旺和諧的民族審美情趣融合在一起,是最為精湛華美、最具盛唐氣韻的金質器皿,亦凝聚了頂級工匠的才華智慧。

金筐寶鈿團花紋金杯顯宮廷奢華

唐代宮廷宴樂現場,一般除了金碗,還有金杯,盡顯奢華。此次展出的一件金筐寶鈿團花紋金杯,杯身溢彩流光,「6」字形的把手鉚釘在一片「十」字形金片上,極具藝術美感。據考證,這件金杯製作工藝極其複雜,杯身製造成型後,古代金匠又對其進行了仔細打磨處理。在光滑的器腹表面上,由上下兩端相對的四對如意雲頭紋分割成四個獨立單元,每個單元中裝飾一朵由鍛打的扁金片構成的團花,形成立體感極強的裝飾。

文獻記載,楊貴妃喜歡用玻璃七寶杯酌飲西涼州葡萄酒,此次展出的金筐寶鈿團花紋金杯、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鎏金伎樂紋銀杯、人物紋金杯等都是實用的飲酒器,更可能為王公貴族女性的專用奢侈品。據悉,金筐寶鈿團花紋金杯的紋飾內當年都曾鑲嵌有五顏六色的寶石,現在雖然寶石已遺失殆盡,但面對該件依舊金碧、玲瓏的藝術品時,仍能感受到它令人屏息凝神、繼而驚嘆的美。

金銀器領大唐時尚

手工時代,金銀器的設計製作,往往體現出當時的科技水平。何家村遺寶共出土有271件金銀器皿,大多是用金、銀、白玉、瑪瑙、水晶精心製作而成,造型美輪美奐,藝術價值極高。不僅代表了唐代金銀器製造工藝的高峰,同時亦真實再現了唐皇室的日常生活。

此次展出的一件「金梳背」,主體用厚度僅0.1毫米的金箔製作成中空的月牙形狀的雙面梳背,梳背頂部用直徑約0.1毫米的金絲掐製出14朵團花,然後沿弧形邊緣將兩片金箔通過焊接聯成一體。在唐代,插梳成了婦女的一種時尚,「金梳背」正是唐代社會流行時尚的寫照。

除了日用品,在何家村遺寶中,還有一些金銀器屬於禮器,與傳統禮儀和祭祀有關。展覽展出的6條赤金走龍,體型雖小卻活靈活現,或凝視、或奔走,神態自然生動,甚至連龍鱗都清晰可見。據悉,在唐代,金龍被視為祥瑞之物,既可以消災避邪,也是皇權的象徵,更被用於祭祀。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看唐代 「硬科技」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在大唐帝國,楊玉環不僅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貴妃,同時也是引領全國社會時尚的「潮人」。此次展覽展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便很可能就是當時貴妃出行攜帶的銀質香囊。

據專家介紹,最初人們將這種形狀的器物命名為「薰球」或「香球」,直到從法門寺的《衣物賬碑》中看到記載有唐僖宗供奉的「香囊」,經過與出土實物核對,才知這種器物在唐代應稱為「香囊」,其材質也不是絲織,而為金銀製。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外壁銀製,圓球形,通體鏤空,從中間平均分割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用球鏈和活軸相套合。最精妙的就是它的內部結構「常平架」,依託陀螺儀原理打造的持平裝置,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在重力作用下,香盂口始終向上,裏面放的香料、香灰不會灑落。這一原理在歐美是近代才發現並廣泛應用於航空、航海領域,而中國最晚在1200年前的唐王朝時就已掌握了此項原理。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伴唐之興衰

大唐遺寶中備受關注的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的造型源於草原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壺,壺身用一整塊銀片在中部捶揲出凸起的兩匹舞馬,馬脖頸繫有長長的綬帶,象徵着長壽。最為奇特的是,壺上的舞馬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表演之後,正口銜酒杯,半跪於地,面向主人獻杯祝壽,這樣的形象與很多文人筆下描繪的完全相符,真可謂經典一霎那,流傳千餘年。

據悉,以舞馬表演銜杯祝壽為標誌的千秋節宴會,在唐王朝鼎盛時期風光了20餘載,為當時人矚目,也被後人追憶。但在唐代開始走向衰落後,後代文人在總結唐王朝玄宗時期由極盛轉向衰敗的原因時,常常將其歸咎於朝廷所立的千秋節,以及由千秋節舞馬祝壽表演所帶來的豪奢風氣。

鎏金鸚鵡紋提樑銀罐 實用的藝術

除了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還有一件國寶級銀質文物也備受關注,這便是造型別致的鎏金鸚鵡紋提樑銀罐。唐代煉丹之風盛行,古人認為用金銀器盛放煉丹藥物可以提高其藥效,而鎏金鸚鵡紋提樑銀罐與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宮女圖》中,宮女所提罐子造型相同,由此推測其用途可能是藥罐。

鎏金鸚鵡紋提樑銀罐是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最精美的一件。其整體造型渾圓豐腴,肩部有一提樑,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鸚鵡周邊裝飾有艷麗的團花,餘白處還襯填以折枝花草。鸚鵡展翅飛翔於花叢之間,靈動可愛,栩栩如生。鸚鵡的形象鮮活而豐滿,恰好與圓渾的外形,飽滿的團花相配,給人以富貴喜慶的感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銀罐蓋內有墨書「紫英五十両,白英十二両」,而紫石英、白石英均為礦石類藥物,是煉丹的重要原料,這件文物也堪稱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稀世珍品。

現代科技加持展覽

「經過提升改造的新展覽,通過時間轉換、空間敘事、工藝材質之間的巧妙構思,將形、光、色、材融為一體。」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侯寧彬表示,新展覽給觀眾帶來一種視覺上的美感和沉浸式的體驗,無論是內容闡釋還是展陳手法,都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展覽特別注重情境設計,增加多個VR全景互動、拼圖遊戲等互動手法,拉近文物與觀眾間的距離,增加觀眾參觀體驗感和獲得感。」

此外,展覽特別注重文物的安全,對每一件文物量身定做展具托架,同時關注文物本體保護,例如墨書、藥物等易氧化文物材質,針對性地設計展陳方式和展櫃結構。而首次設置的「展覽學術碼」,遊客輕輕一掃,文物的前世今生一目了然,甚至還能看到很多專業的學術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