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大傑出大專學生選舉2022」昨日舉行頒獎典禮。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為發掘、表揚及培育具潛質、心繫社會及關心祖國未來發展的大專學生,香港青年大專學生協會主辦「香港十大傑出大專學生選舉2022」,昨日舉行頒獎典禮。得獎學生來自各大專院校的不同領域,有學生在學時期已在網上開設教育平台,助文憑試考生攻關;有物理治療學系學生受中國舞啟發,嘗試將藝術元素加入在物理治療當中,致力關懷長者的身心健康;另有視藝學系學生擔任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關心青年外地交流情況,期望待疫情緩和後,特區政府可進一步鼓勵年輕人到大灣區交流實習,增廣見聞。◆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是次活動是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的活動之一,大會邀得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參贊魏欣、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等擔任主禮嘉賓,並與一眾評審共同頒發獎項。

即將升讀四年級的中大環球商業學學生李穎欣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約兩年前因疫情關係,創辦專門為文憑試考生而設的網上教育平台,「當時中學都停課,學生的學習受阻,所以我希望跟同學們分享學習經驗和考試技巧,於是就『膽粗粗』創辦平台。」平台主要提供文憑試核心科目的學習心得,至今已錄超過2萬人追蹤,並獲不少同學正評,也有自修生使用平台後,今年順利考入大學,讓李穎欣深受鼓舞。

李穎欣打算畢業後繼續擴大教育平台的發展,雖然目前仍未決定是否將它作為全職工作,但強調本港創業氛圍愈見濃厚,「政府都愈來愈多相關資助、支持,幫助初創企業孵化,所以我個人是很看好本港青年創業這件事。」

視藝生加入青發委獻策

另一傑出學生、浸大視覺藝術學系四年級生鍾穎瑤,現為浸大項目助理及視藝導師。她笑言以前修讀視藝,很多人都擔心她「沒有出路」,但隨着近年本港日益重視藝術發展,包括M+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相繼落成,以及國家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她相信有視藝背景的香港年輕人,未來發展前景會很廣闊。

穎瑤本身是青年發展委員會非官方委員之一,「我是屬於青年交流部的,近期受疫情所限,年輕人都無法到大灣區內地城巿旅遊和見識,但如果疫情改善,應鼓勵更多年輕人到內地體驗和發展。」

她認為國家在科技、金融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了長足發展,自己亦曾到內地的文化美術公司實習,過程獲益良多,「見識到內地願意為藝術項目投放大量資源,規模之大是讓我開了眼界。」

理大生用中國舞練長者平衡力

來自理大物理治療學系的郭熲恩在學時期接觸到中國舞和花藝,想到將興趣和專業結合,「當我在醫院實習時,留意到有些長者嫌一般的物理治療運動沉悶,特別是有認知障礙症的公公婆婆,注意力比較短。」因此她後來嘗試在老人院服務之中,教長者插花去訓練其上肢協調和手部靈活度,又透過中國舞訓練長者下肢肌力和平衡力,「進行了兩年,發現效果比傳統運動好,一班人做會更加開心,體能也有提升。」

此外,她在大學時期也主動成為慈善粵劇籌款活動的發起人,希望提升大眾對認知障礙症的關注。

其餘獲獎學生包括港大言語及聽覺科學系理學士余杏慈;耀中幼教學院幼兒教育系的何欣霞;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的李芷嫣;科大環球中國研究系的牛明德;科大量化金融學系的徐嘉熹;港大工學學士(醫學工程)及工商管理學士(財富管理)雙學位的何浩賢;科大工商管理學(管理學及市場學雙主修)的張博滔。

他們當中有環保社企或初創公司創辦人、香港青年獎勵計劃金章得主、義工領袖、劍擊教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