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樂士

透明的司法制度可讓公眾更好地理解判決的法理基礎,既能提升公眾信任,又能釐清一些常見的誤解。香港的司法機構近年在這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以提高公眾對司法制度的認知。

前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在2019年曾表示:「要贏得社會對法律制度的信心,法院的工作必須透明」。司法機構沒有流於空談,在翌年已宣布區域法院和裁判法院的特定裁決結果盡可能上載至其網站。此外,公眾現在亦可在網站查閱更高級的法院的案件判詞和理據,包括終審法院在內。

依照司法透明原則, 除了一些特別案例(如涉及未成年人),所有聆訊均對外開放。大部分市民因為要謀生和進行其他活動,沒有餘暇出席法院聆訊,於是他們只能靠電視劇集來理解法院的運作,以及從傳媒機構得知某些案件的判決結果。這些報道的內容可能以偏概全,帶有誤導成分,加上媒體不得拍攝審訊過程,所以時至今日,公眾也不甚了解司法程序。當局有必要與時並進,向其他普通法地區借鑑。

媒體直播法官宣讀判詞獲認同

英國最近在審理一宗轟動全國的謀殺案時,法院首次允許媒體直播法官宣讀判詞。這是英國刑事司法史上的一大突破,深受英國國民認同。司法大臣拉布表示,法院對外開放有助提高審訊程序的透明度,讓公眾觀看法官宣讀判決可助他們理解背後的法律依據,從而加強公眾對司法制度的信心。這種做法在其他地區也獲得認可。

在2020年,新西蘭法庭就一宗奪去51條性命的清真寺槍擊案作出判決,法官判刑的過程同樣經電視轉播,藉此讓公眾明白案件的嚴重性。

在挪威、美國和南非,法庭甚至允許傳媒直播一些重大審訊,以進一步提升司法制度的透明度。然而,法庭會為透明度設限,禁止傳媒公開一些受害者的個人資料,尤其禁止拍攝兒童等弱勢群體,除非他們選擇放棄匿名權。此外,陪審員可以個人私穩或人身安全為理由選擇不入鏡。

在透明度方面,香港法庭亟需加強。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廖柏嘉曾表示,一般程度上的開放對法庭而言是不夠的,必須要做到實際層面的開放。廖官曾經擔任英國最高法院院長,了解科技能夠如何提升法庭程序的透明度,傳媒在這方面無疑能發揮重要作用。

若果香港要公開法庭審訊,必須要小心行事。一方面讓司法程序變得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要防範有人對某些判決進行大肆炒作或吹毛求疵,更不容有人藉此譁眾取寵。各方要致力保障受害人、證人和陪審員的權益,如果有成員不願意出鏡,他們的意願要受到尊重。

可在終審法院率先試行直播

香港完全沒必要擔憂這項改變,因為已經開放庭審直播的司法管轄區無一為此感到後悔。事實上,傳媒在電視上直播立法會會議多年,並沒有出現反對者提出的所謂隱憂,相反,市民可透過錄像加深認識立法程序。因此,在電視上轉播庭審或抗辯同樣能讓市民得益。

司法機構可在終審法院率先試行直播。非常任法官范理申在2009年任職英國最高法院院長,其間負責督導傳媒直播審訊的工作,因此他最有資格就上訴法院引入傳媒拍攝提供建議。若果試行順利,直播可以由高等法院原訟法庭開始,分階段擴展至各級法院,初期可以選擇只播放法官宣讀判詞的片段。

直播聆訊過程在多地行之有效,在香港推行類似方案也會取得成功。電視播放聆訊除了讓市民認識司法機構的工作,還可起到教育和啟迪作用,讓各界從中獲益。(作者是前刑事檢控專員,本文原文發表在英文《中國日報香港版》評論版面,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