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1960年,由新馬仔、鄧寄塵主演嘅《因禍得福》,當中有首插曲,歌詞相當鬼馬:
嘩,滑脫脫似豬膏咁滑;牛油忌廉冇咁滑。
撩人面珠痛錫一啖;嘩,味香滑如食新鮮蛋撻。
人稱配音天王嘅譚炳文喺1973年唱咗一首好受歡迎嘅《牛油蛋撻》,部分歌詞如下:
滑滑嘟嘟,似豬糕咁滑;牛油蛋撻都無咁滑。
佢嘅迷人面珠,我想錫一啖;
味香滑甜似新鮮蛋撻。
後來呢首《牛油蛋撻》亦都成為咗有「廟街王子」之稱嘅尹光其中一首招牌名曲;不過,佢嗰條MV(音樂視頻)上字幕嗰陣就用咗「滑滑劣劣」而唔係「滑滑嘟嘟」。
無可否認,《牛油蛋撻》無論係曲同詞喺好大程度上都係「參考」新馬仔嗰隻插曲。不過有部分用詞有唔同嘅寫法,例如:前者用「豬膏」,後兩者用「豬糕」。新馬仔用「滑脫脫」,口語讀「滑脫3-1脫3-1」;譚炳文用「滑滑嘟嘟」,口語讀「滑滑劣3-1/劣3-1」,尹光用「滑滑劣劣」,口語都係讀「滑滑劣3-1/劣3-1」。
用肥豬肉嚟炸油,油凝固後呈膏狀,叫做「豬膏」,「豬糕」係誤寫。書面語嘅「嘟嘟」,口語讀「奪3-1奪3-1」,唔可以讀「劣3-1/劣3-1」;仲有,只有「胖嘟嘟」,即係廣東人嘅「肥嘟嘟」(肥奪3-1奪3-1),係冇「滑嘟嘟」(滑奪3-1奪3-1)嘅。書面語係從來都唔會用「脫脫」、「劣劣」嚟形容光滑,所以「滑脫脫」、「滑劣劣/滑滑劣劣」係唔存在嘅。
近年有唔少所謂粵語專家話「滑捋捋」先至係「滑劣劣」、「滑嘟嘟」嘅正寫。其實呢個講法一啲理據都冇,只不過係用咗「捋」呢個音咁上下嘅冷僻字啫。「捋」,讀「劣」,有兩個意思:一個解做「掹」、拔除,例如:「捋虎鬚」;正所謂老虎鬚你都夠膽掹,你都好冒險啫,「捋虎鬚」比喻冒犯厲害嘅人,同「太歲頭上動土」、「老虎頭上釘蝨乸」意思差唔多。另一個解做用手指順着抹過去,例如:「捋頭髮」、「捋鬍鬚」,使到頭髮或者鬍鬚平順光溜。可能有人睇到有個「滑溜」個「溜」字,於是就將「滑捋捋」引申到「滑溜」。
其實如果都識得講「滑溜」,點解唔諗下正寫會係「滑溜溜」呢?翻查字典,「順順溜溜」形容順利不受阻撓,「烏溜溜」形容非常黑,所以「滑溜溜」應該可以睇做非常之滑溜。通過音變,「溜」讀作「劣3-1」;再通過音變,「劣3-1」讀作「脫3-1」。
由於書面語會用「滑碌碌」嚟表示光滑順暢,同時通過音變,「碌」讀作「劣3-1」,所以「滑碌碌」亦都可以睇做正寫。話雖如此,大家喺溝通上最好都係用返「滑劣劣」,而冇需要用同音但係冷僻嘅「滑捋捋」。正所謂要借字都要借個冇咁深嘅字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