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此下《嘆五更》由二更嘆起到五更,再有四段唱詞。

二更明月照窗紗;虛度韶光兩鬢華。相思淚濕紅羅帕;伊人秋水溯蒹葭。風流杜牧堪人掛,合歡同盞醉流霞。許多往事真如畫;笑指紅樓是妾家。青衫濕透憐司馬;有乜閒心弄琵琶?

這段改「麻花韻」,紗、華、葭、霞、家、琶押平聲。掛、畫、馬押仄聲。帕字原本應該按規例押仄聲為宜,不過何惠群解元用了入聲字帕。

先用《詩·秦風·蒹葭》的典:「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以此剪裁後借用。晚唐大詩人杜牧(803年- 852年)世稱「小杜」,又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乃是後人以他們堪與李白杜甫齊名。杜牧有《贈別》二首,是送贈「未成年」風塵女子之作: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尊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聆此曲者,若能立刻聯想到「風流杜牧」這兩首七絕,共鳴就要特別的深了!

舊社會女子沒有出外工作的機會,那些什麼「自由戀愛」都只能局限在「騷人墨客」和流落「秦樓楚館」間「風塵女子」的悲歡離合了。掛即掛念,我們粵方言多用「單音節詞」,這方面實是繼承了古代漢語的習慣。

最後兩句,用白居易(772年-846年)《琵琶行》的「江州司馬青衫濕」,「憐司馬」是倒裝句,不是歌者憐白居易,實是歌者受白居易所憐。白居易與演奏琵琶的藝術家並無交情,《嘆五更》的演唱人卻與那個不知去向的「風流杜牧」有「許多往事」。此時想起,連琵琶的心情都沒有了。

此下轉「逍遙韻」:

三更明月桂香飄;買花同過漱珠橋。君抱琵琶奴唱調;或郎度曲我吹簫。兩家誓死同歡笑;邊個忘恩天不饒。近日我郎心改了;萬種愁懷恨未消。心事許多郎未曉;收妹桃花命一條。

此中飄、橋、簫、饒、消、條押平聲韻,調、笑、了、曉押仄聲韻。以上為了介紹許多粵曲唱詞可以修改成七言句,這段實際演唱時卻是:「君抱琵琶奴唱小調」、「邊個忘恩呢,天地都不饒」和「收妹桃花薄命一條」。保留襯字,更覺原汁原味,詩意也就更為圓滿。

漱珠橋是舊日廣州名勝,由富商潘振承(1714年-1788年)捐資所建,他還在橋畔修建莊園,長居於此。潘振承名啟,廣州一口通商時期十三行中同文行的創辦人,洋商稱他為「潘啟官」(閩南語發音:Puankhequa)。漱珠橋在1928年被拆,老廣州亦未必知其名。後來廣州十三行有「潘盧伍葉」四大富戶,以潘振承的第四子潘有度(1755年-1820年)居首,其餘三家為盧觀恆、伍秉鑑和葉上林。香港人較多知伍秉鑑,他是十三行中「怡和行」(Ewo Hong)的第二代,這與「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可不一樣,怡和洋行是英商,商名音譯是「渣甸」,中文名只是移植了伍氏「怡和行」的舊名。(何惠群《嘆五更》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