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恩醫生於現場講解。 作者供圖

潘明珠

這天,家裏的印傭聽了一個電話後,嚇得臉色蒼白,一臉焦慮,眼睛都紅了。原來她的兒子駕駛電單車發生意外,最慘是兒子第一次載朋友,那朋友在意外中被拋向路旁的石壆,頭骨裂開!

原來這些意外創傷,無日無之,一不小心,可能和我們的距離是這麼近。所以,當呂志剛先生邀我去他協力宣傳的新書發布會(醫學論著《創傷學-現行實踐與前沿發展》Current Practice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Trauma )時,我覺得機會難得,作為外行人,也可多些認識創傷學新知吧!

這是一個設計特別的新書首發會,由新書兩位主編伊利沙伯醫院的李建恩醫生、鄭敏樂醫生,和前急症科醫學院院長何曉輝作專業分享,出席者很多是醫學界同仁、醫生好友,還有記者及專欄作家等。我即傳信息給我小叔的女兒(她正在瑪麗醫院做實習醫生),我覺得此書是醫科學生很重要的參考書,甚或用作教科書,內容收錄了34位本地和外地的前線醫生寫的實踐技術和經驗,超值呢!在講座開始之前,我還抓緊時間替親戚的實習醫生問了李建恩醫生一些問題,例如怎樣組稿、追稿,大忙人醫生同時要兼任作者及編者的困難,香港的案例可否參考外國的呢?涉及的創傷後遺症要怎處理呢?感謝李醫生完全沒有架子,很耐心和詳細地回答我。

此次講座分享內容深入淺出,其中三合一,即3個緊急手術組合同一時間做的新知,令人大開眼界,還示範了家中遇到意外時適當的止血方法,又有關於搶救的黃金1小時要如何掌握等等,十分實用。

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公眾視線焦點,大多只看到經濟方面25年來的大發展,現今出版這本書可說有特別的意義,因此書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博,以香港伊利沙伯醫院為主軸,總結了過去20多年的本地創傷醫療經驗和治療實踐案例,並前瞻最新的科技和技術,如骨科的導航系統,介紹了獲得國際認可的「三合一盆骨折療程」等,相信是本港創傷學的一個重要里程,其中的「香港方法」可以與其他國家地區相互交流,切磋借鏡。

展望香港未來,可更深融入及與大灣區中醫學多交流,於創傷學及其後遺症醫療方面有進一步發展。醫生們於講座結尾時再次叮嚀,市民最重要是學懂如何防止身體受創傷,因為「金山銀山不重要,健康才是好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