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家族成員散落各地,胡軍家族很難拍一張全家福,圖為部分成員在重慶奉節家鄉合影。香港文匯報江西傳真
◆移民之初,葛道成在崇仁承包了千畝荒山,用來種植杉樹等經濟林,如今已到收穫的季節。 香港文匯報記者王逍 攝

由於奉節老家當時基建太差,連小孩子每天上學都要走一個半小時的羊腸小道。於這群三峽移民而言,移民不是悲情的,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走出大山、改變命運,是胡軍這一代人當時最大的夢想,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不必渲染,因為凡人皆有。

逢年過節沿路折返老家

胡軍至今仍記得,2004年8月22日,他們一家三口在老家和親人吃了團圓飯,中午坐船從奉節縣城出發,經10多個小時到達宜昌縣城,再乘坐10多個小時綠皮專列,於24日抵達崇仁。爾後的很多年裏,每逢春節臨近,他們都要像候鳥一樣,沿此路線折回,和老家的親人們團聚。直到近年,日子越來越紅火,很多家庭都購買了私家車,大家會結伴開車約13個小時回老家。

胡軍說:「我是家裏老幺,上面有兩個哥哥和姐姐。當年我決定移民時,父母最初很不同意,傷心了好久。現在,我的父親有80多歲了,我也是兩個女兒的父親,忽然間明白了父母以前是有多麼的不捨。這麼多年,移民們各自發展,有的在外省做生意,還有的又回奉節種臍橙了。我的大女兒對奉節還有記憶,小女兒更喜歡崇仁,我也不會去糾結對哪裏感情更深。家人在哪,哪就是家。」

堂嫂陳世蘭近日在家中一位老人去世之前,回了一趟老家。她仍帶有重慶女人潑辣樂觀的性格,說:「移民出發那天,我哭得要死,捨不得離開家人。剛移民到這裏沒有多久,一個至親就過世了,我沒有見到最後一面。這次,在親人去世之前,我提前回家照顧了,遺憾就沒有那麼多了。」

另一名移民葛道成家裏掛着兩張全家福,分別是移民初期和子女開枝散葉,不變的是老母親穩坐中央。他說:「將母親接過來了,就沒有什麼牽掛。我們是很少回老家了,有一個兒子退伍後,又回重慶開飯店。我們是管不了,他們想去哪就去哪,兒孫自有兒孫福。」

女兒受惠優質教育資源

今年42歲的胡軍遷居崇仁時23歲,大女兒那時才4歲。「老家那時交通很不方便,特別是孩子上學,到鎮上中學要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這邊地勢開闊,交通便利,遷居地巴山鎮宣華村離縣城很近。」胡軍特別說道,這裏教學條件好、重視教育,希望大女兒畢業後能當教師,為崇仁教育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