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由陸路經深圳灣回內地的搖號親身經歷。

◆作者/圖片: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秘書長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王柏榮

在香港呆了快一個月,我也要思考如何回北京了。只是,香港因疫情同內地「封關」,之前建成沒多久的西九龍高鐵不再載客,回內地的航班更是被一砍再砍少得可憐——就是這些稀少的航班,還要照顧日益增加的經香港中轉回內地旅客。機票太難買了,我便考慮經陸路從深圳過關,但眾所周知,內地更嚴格的防疫政策使港人往返內地的過程變成了每天抽取名額的「搶座大戰」,我也是在一周的不懈奮鬥下,抽中了陸路隔離的配額,打算在過關後經「7+3」的隔離政策回北京。

從2020年中央政府因疫情下令「封關」限制人員流動以來,關於香港何時同內地「開關」,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對比一海之隔的澳門,香港在地位和形勢上更加複雜,要考慮的東西自然也更多。如今兩年過去,港府最近的新政策雖然沒有對內地通關給出答覆,但卻似乎提供了另一種回答問題的思路:從8月12日起,香港的入境隔離正式改為「3+4」,配合內地近日航班熔斷政策的調整,實質上是越來越把香港視為內地同國外的中繼站。根據我的了解,許多在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考慮到隔離政策的變動,如今都考慮經香港和韓國中轉往返;得益於地理上的便利,香港的優勢顯然比韓國大。在新時代的發展框架下,「一國兩制」的香港有獨特的優勢,勢必也要承擔更重要的職責。我想,這其中也一定蘊含着香港專屬的更多機遇與挑戰。

內地同香港的開關,似乎依然是還沒落地的靴子——這靴子落不落地當然有諸多現實的考慮,但換個角度來看,把如今既有的事情做好其實已經頗為不易。最近,深圳同香港聯合開啟了打擊「黃牛」的活動,針對部分人在線上哄搶、倒賣港人入境隔離酒店的行為進行了打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深圳甚至把「健康驛站」的名額由「先到先得」改為了抽籤制,雖然增加了不確定性,但也確實公平了些。惟不同人員出行,各有輕重緩急,怎麼調配都難免「僧多粥少」,加上很多香港市民並不習慣網上抽籤,從根本上講,要打破現在的窘境,還是要多增加通關的名額。而要增加名額,實際上是中央政府同特區政府間的管理和協調問題。我當然希望能即刻解決香港的通關問題,但具體怎麼走,還是要打好兩地的「組合拳」。

受惠於今日的「回港易」,我們從內地回到香港還比較順利;可如果不更好解決港人北上的問題,無論出於什麼考慮,大家對北上求學創業的熱情依然會消減不少。我當然是要回去的:回去迎接新學期的到來,回去迎接新一批充滿朝氣的學生;但從「德不孤必有鄰」的角度看,我也同樣想把我在香港見到的這麼多優秀的學生和各行各業的人才一起帶走。政策的調整是有漸進性的,我希望兩地順利來往的那天早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