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華總商會副會長張學修。(資料圖片)

文/張學修

日前特區政府宣布,從12日起,海外或台灣抵港人士的檢疫安排 改爲3日酒店檢疫及4日家居監察,期間須配合「紅黃碼」限制外出,即社會所稱的「3+4」方案。這是特區政府邁出的很大一步,值得肯定,但目前香港經濟前景不樂觀,對外通關的需求迫切,特區政府需要更加積極進取探討下一步,將全面自由通關作為最終目標,以扭轉當前的經濟疲態。

受累出口疲弱及持續的供應鏈障礙,香港2022年第二季GDP按年下跌1.4%,遜於預期。多家機構也紛紛下調香港全年經濟預測,高盛由增長0.3%下調至收縮0.5%;野村由增長1%下調至收縮1%;彭博經濟研究由增長0.7%下調至收縮0.6%;惠譽由增長1%下調至收縮0.5%。從多個機構的分析預測來看,香港雖放寬抵港旅客的隔離檢疫要求,有助減低入境旅客的負擔,但本港若繼續維持「兩頭不到岸」的現狀,放寬也只能是「治標不治本」,對本港短期增長及財政壓力的幫助卻不大,今年經濟可能繼續萎縮,前景不容樂觀。

「3+4」誠然是很好的開始,但是對刺激旅客及短期商務旅遊的作用可能不是太大,因為在全球多數國家和地區已不需要入境強制檢疫的當下,香港在這方面顯然失去一些吸引力,無論是旅遊還是投資,人們都會偏向選擇更便利的地區。11月本港將舉行一連兩日的國際金融投資峰會,希望吸引全球銀行界人士參加,金管局已向國際金融機構發出邀請,邀請派員11月訪港出席。這亦是3年來全球金融界人士,首次再度訪問香港參與這個大型全球會議,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非常重要。然而,《彭博》引述知情人士透露,華爾街幾家最大的銀行,已將豁免7日酒店隔離作為高級管理人員參加峰會的先決條件。換言之,當前的「3+4」根本吸引不到國際金融人士訪港,只有實現自由通關免檢疫,才可能確保各國金融高層的出席。

同月也還有另一場國際盛事將舉辦,「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大型國際體育賽事的舉辦,將有大批運動員和遊客入港,能夠帶動本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旅遊業、餐飲業、服務業、文化產業等行業,都會因此受益,也就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緩解疫下本港嚴峻的就業壓力。然而,這些都只有在實現免檢疫通關的前提下才能夠實現,畢竟哪怕只有三天的酒店強制檢疫,也需要付出額外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並不會吸引到太多遊客來參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接受專訪時已經表示,不論是金融峰會或是香港國際7人欖球賽,港府內部的共識都是盡可能玉成其事,在風險可控下,能夠鬆綁的事就鬆綁,以減低對市民及對入境人士的不便。期待特區政府盡力促成在11月前實現自由通關,重啟國際業務往來,這一仗只許勝,不許敗。

對外通關十分迫切的原因,除了經濟方面,亦有人才方面的因素在。新冠疫情下人才市場有洗牌效應,香港現時依然出境容易入境麻煩,臨近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已經放寬入境無需檢疫,而香港依然需要三天的強制檢疫,自然會勸退外商派員來港,導致人才流失。香港現時在全球金融和科技專才爭奪戰中,已落後新加坡。今年首季數以萬計人才撤港,總勞動人口跌勢未止,數據顯示,2022年2-4月跌至376.5萬人,按年下跌3.2%,按照統計處記錄,應是40年來的最大跌幅。因本港防疫措施過嚴,不少香港流失的外資和人才轉投同樣具備完善金融體系、語言溝通上較容易、已無入境限制的的「競敵」新加坡。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去年9月起取消所有入境隔離檢疫措施後,今年首季的居民就業人數按年增長約4.7萬人,集中在金融及保險業、資訊及通訊業等,當局入境數字顯示,今年首季由香港入境新加坡人數增逾一倍。若再不重視起來,本港多年用心栽培的人才,恐怕要拱手讓人了。

香港作為國際大城市,恢復國際往來對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香港已經「憋得太久」,眼看11月很快就要迎來「翻身」的機會,需要好好把握,儘快實現對外免檢疫通關,創造更多有效條件,為本港經濟注入活力。

(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 許宣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