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4歲的陳先生認為政府應該要求70歲以上的司機,領牌及續牌時安排做詳細檢查。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陳先生指,上咗年紀後,駕駛時冇之前反應靈敏。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年長司機近十年交通意外宗數
各地駕駛人士體格證明要求

老手:目測詢問太簡單 年長者意外倍增遠超年輕人

全港70歲或以上持有駕駛執照的「銀髮司機」(包括商用車及私家車等)過去5年間激增逾八成,續領車牌的制度又準備好迎接這輪老齡化浪潮嗎?根據現行制度,駕駛者年滿70歲,必須通過註冊西醫的體格檢查才能領取或續領車牌,但不少司機及醫生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均表示,驗身一般只透過目測進行,比內地、澳門和外國寬鬆,隨時產生「公路殺手」。香港文匯報亦分析各年齡組別司機的交通意外宗數,發現年長司機的交通意外,十年間狂飆二三倍(見表),年輕群組卻只錄得二三成升幅,甚至有跌幅。有醫生坦言坊間的續牌驗身質素良莠不齊,建議特區政府向醫生提供客觀、科學的驗身標準,排查不再適合駕駛的長者,保障道路使用者。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74歲的陳先生從小就是汽車迷,當年18歲生日時即急不及待到運輸署排隊登記考取駕駛執照,自此以後幾乎是出行必揸車,巔峰時擁有8部汽車以及8架電單車,退休後也擁有1部汽車及1架電單車。駕駛近60年,他至今仍愛車如命,為了保持良好體格享受駕車樂趣,他每日都堅持鍛煉身體,「每日操練兩次八段錦和易筋經疏通筋骨,以及每日堅持約45分鐘的慢跑活動,讓身體更加強健,亦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可以開車的條件。」

然而,矯健如他也體會到年紀漸長,對駕駛安全的影響,「上咗年紀後,精神狀態雖然沒大分別,因為都唔係長時間駕駛,但駕駛時的反應與年輕時真有區別,冇之前反應靈敏。」

無儀器測量 恐放行隱疾車手

根據目前的規定,年滿70歲人士領取駕駛執照前,必須通過註冊西醫的驗身,有關執照有效期一般是3年。陳先生早年收到運輸署的「體格檢驗證明書」後,找惠顧多年的家庭醫生接受體格評估及簽發證明。他坦言驗身過程非常簡單,毋須透過儀器測量,一般是醫生口頭詢問其身體狀況,他質疑有關情況會為道路安全帶來隱患,「若找到的醫生隨便應付,司機有隱疾依然可以開車非常危險。」

他坦言,香港道路是全球最複雜的駕駛環境之一,問題不是道路設計,而是路上司機的駕駛態度,「好急,而且互不相讓,轉方向或變道時唔鍾意讓人,覺得對方憑什麼獲讓路。」他年輕時開車亦容易急躁,但一次親眼目睹妻妹夫在車禍中喪命,徒留下傷心欲絕的遺孀及遺腹女後,更重視駕駛安全,亦希望特區政府做好年長司機續牌的把關工作,不要製造「公路殺手」。

他認為,70歲或以上司機續牌時必須通過詳細的檢查,尤其是心臟及肺部,「心臟一唔舒服、或者喘唔到氣,即刻就會意識模糊,在開車時意識模糊係好大鑊。」他指出,駕駛者的健康牽涉整個公路安全,尤其是載有十幾條甚至幾十條人命的小巴、巴士司機,必須通過嚴謹的體格檢查。

陳先生的擔憂並非杞人憂天,根據運輸署的統計,70歲或以上持有效駕駛執照的人數,由2017年的44,641人,增至去年的80,863人,增幅逾八成。「銀髮族」過去十年的交通意外也幾乎直線上升,以70歲至74歲組別的升幅最驚人,由十年前的160宗,飆升至去年的731宗,升幅近3.6倍。年輕司機方面,各年齡組別期內只錄得最多三成升幅,個別組別如20歲以下人士,及50歲至54歲司機更錄得跌幅。

運輸署:正檢討體格證明機制

香港文匯報近日向運輸署查詢是否認同體格檢驗需要加強,署方回應指一直關注司機的健康情況,亦明白駕駛人士的身體狀況對確保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十分重要。該署正檢討駕駛執照持有人的體格證明機制,稍後會諮詢各持份者的意見。由於檢討建議會對不同持份者造成影響,運輸署在收集所有意見後,必須進一步仔細研究,包括有關建議的可行性及對業界的影響等,才可敲定檢討結果,以決定應否及如何推行有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