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歲的小巴司機釗哥。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左起)馬僑生、易志明,及金匙車務營運總監陳志輝。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銀髮司機」人數

有專線司機空缺率達56% 「一個頂倆」躁累易生意外

香港人口老齡化如海嘯般衝擊各行各業,其中對交通業的影響已浮現。特區政府運輸署統計顯示,全港70歲或以上司機人數5年間激增八成。香港文匯報今起一連兩輯探討「銀髮司機」情況及其對交通業影響,當中以小巴業首當其衝、新血難求。有專線小巴業界代表近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行內司機的平均年齡高達70歲,雖說「薑愈老愈辣」,但身體機能衰退是不爭的問題,退休潮殺到,卻缺乏新血加入,「司機荒」漸趨嚴重;個別小巴路線的司機空缺率高達56%,即十個煲只有約4.5個蓋互相補位,脫班問題惡化,甚至因司機疲倦頻生意外。無計可施之下,業界近日向特區政府爭取將小巴司機納入「補充勞工計劃」,容許營運商聘請外勞,維持營運。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行走港島區49M綠色專線小巴是「司機荒」的重災區。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到站頭觀察,發現不少司機滿頭銀髮、年紀老邁,每轉車只見司機埋站休息不久又要落場,甚至連踩多轉,司機人手不足可見一斑。個別司機做到「躁底」,有乘客向記者表示司機服務態度每況愈下,「太早或太遲揚聲說『有落』,或太細聲叫落等都可能被問候一番,有時驚咗司機,對坐小巴卻步。」

小巴司機平均年齡竟是70歲

這些乘客的意見只是冰山一角,香港文匯報記者翻查交通諮詢委員會交通投訴組的資料,發現有關專線小巴服務的投訴及建議數字,由2011年的3,051宗上升至去年的4,958宗,10年間上升超過六成;位列頭三位的投訴原因是員工行為及工作表現、服務班次,以及駕駛行為不當。

香港專線小巴持牌人協會代表馬僑生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解釋,班次及對司機投訴上升的原因,與行業出現「人手荒」及司機「老齡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目前小巴司機的平均年齡高達70歲,體力透支或影響司機的駕駛心情,甚至增加意外率。但即使司機被客人投訴,營運商也不敢嚴厲處分,對小巴服務造成惡性循環,「最多勸說兩句,叫司機收斂下,不敢鬧得太狠,怕逼得太犀利又有司機辭職走人。」

然而這些「銀髮司機」總有年老退休的時候,當行內缺乏新人加入,「司機荒」問題日益惡化。馬僑生以香港文匯報記者巡察的49M小巴線為例,指該路線由13輛小巴營運,日更加上夜更的正常人手編制是23名司機輪流駕駛,但因人手嚴重不足,現時每日只有約10名司機支撐全日的路線運作,即空缺率高達56%,脫班無可避免。

無計可施下,「補充勞工計劃」是業界最後希望。該計劃下建築地盤業、珠寶、酒店、電子等行業的個別職位,都可以按要求聘請外勞,但小巴業以至運輸業不在名單上。馬僑生希望特區政府體恤業界請人難的苦況,將小巴司機也納入計劃內,為業界補充新血,繼而提升整體服務質素,小巴業才能保住僅餘的生存空間。

輸入外勞成本高過聘請本地司機

他指輸入外勞的成本比聘請本地司機還要高,首先外勞的工資必須是本地司機月入中位數或以上,同時營運商要承擔外勞的住宿費。他認為要留住乘客就要先解決司機人手及質素,成本高一點也在所不惜。據了解,目前本地小巴司機的平均月薪是1.5萬元。

至於聘請外勞後是否會放棄聘請本地司機?馬僑生強調外勞是短期補充人手的措施,初期本地及外勞司機分別佔七成及三成,「紓緩咗當前的燃眉之急後,長遠來講,業界還是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方法吸引本地人做小巴司機,慢慢將外勞比例減低。」他表示近日已向特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遞交建議書,並希望約見局方代表,惟尚未獲該局回應。

香港文匯報記者向運輸署查詢是否認同業界輸入外勞。署方回應指,除需考慮本地司機的生計外,亦需考慮外地司機的駕駛文化差異或會對道路安全有潛在影響,故此政府必須小心考慮有關建議,但政府樂意與業界共同商討應對策略,並在可行情況下於政策上配合,期望業界致力改善工作環境及待遇,吸引新人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