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靖彤(左)獲邀編制《新冠肺炎的預防和康復調理食療手冊》,助市民抗疫。 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本港新冠疫情反覆,單日確診數字維持在數千宗,雖然染疫個案大多以輕症為主,但如何在社區做好預防及康復調理仍是重要工作。職訓局轄下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中藥藥劑學師生總結第五波疫情經驗,把中醫藥用於預防、治療及病人復康調理的重點輯錄成書,並透過講座分享、諮詢平台等方式,向公眾講解中醫藥抗疫的作用和功能。

負責項目人表示,中醫藥早已證實能有效治療新冠肺炎,但在疫情參與義診服務期間,發現市民對中醫藥使用和個人體質等方面都有不少疑問,期望書本可為公眾帶來實用而正確的中醫藥知識,未來將舉行更多公眾講座,幫助市民能更得心應手使用中藥抗疫。

THEi中藥藥劑學(榮譽)理學士課程主任、助理教授區靖彤早前獲邀編制《新冠肺炎的預防和康復調理食療手冊》,並帶領其他師生及業界人士編書。團隊總結「中藥藥劑師協會」於疫情期間建立的「抗疫中藥諮詢平台」接獲的公眾查詢,同時收集資料,經整理後於新書作系統介紹,包括中醫對新冠肺炎的理解,並講解如何預防、康復調理及預後(Prognosis)食療等。此外,手冊亦介紹了抗疫常用的中成藥成分、應用及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幫助大眾掌握正確中醫藥抗疫資訊。

患者體質各異 中藥不能共用

「之前做義診看過一位男患者,很不舒服,發冷發熱,於是給他開了4天藥。他食了一天藥就表示大有好轉,精神好多了。翌日他的妻子接着確診,於是致電問我『可不可以讓妻子服下剩餘的3天中藥?』」區靖彤提到,不少市民對能否服用他人中藥帶有疑問,而答案是不可以的。

她解釋,每人體質與病徵各有不同,「即使同一種病毒,到不同人身體後,會有不同反應。如果病人本身體質屬虛寒型,比較容易出現虛寒症狀,例如發冷嚴重;如病人本身屬熱氣型,則容易有喉嚨痛、乾咳、黃痰等。」因此處方必須按病人症狀作出調整,不宜兼用。

區靖彤指,《手冊》自5月推出以來反應良好,反映社會對中藥資訊有一定需求,「對住《手冊》睇一睇,就可找到自己屬什麼體質、屬哪類症狀,有助市民易掌握。」而在疫情持續下,普羅市民亦應積極做好預防,如以中醫藥調理自身體質,減少中招機會。

她表示,除了出書推廣,THEi亦將跟「中藥藥劑師協會」合作開展40場公眾講座,教導市民應用抗疫中成藥,協會更會舉辦前線藥師培訓活動,訓練前線藥師具備足夠能力解答一般公眾查詢,「兩個項目將於半年內開展,我們的學生亦會成為助手,透過加入這些活動,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