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文展示由內地簽發的「免試短期執業准許證」(左)及「無限期內地醫生執照」(右)。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禮願)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長高永文是首批藉CEPA安排北上行醫的香港醫生之一,近年還出任內地一家醫療集團的名譽董事長。作為兩地醫療資源互補不足的推手,高永文的目光不單放在分享香港醫療經驗、提升內地醫學水平,也希望推動香港進一步善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療資源,優化香港醫療服務質素,達至兩地雙贏的局面。

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到高永文的診所進行訪問,甫入內已見書櫃上有一列醒目的冊子,高永文鄭重抽出其中一本——原來是CEPA安排下內地簽發的「免試短期執業准許證」,他一臉自豪說:「2005年,我已成為首批藉CEPA安排北上行醫的香港醫生之一。」

說畢,他又拿出另一本「無限期內地醫生執照」,他說:「內地於2010年推出CEPA補充協議七,准許部分已擁有5年專科資格的醫生申請這個執照。」據知,能擁有「無限期內地醫生執照」的香港醫生為數不多,絕對是香港醫療界的「黑卡」。

冀兩地醫療融合解「睇病難」

他指出,回歸後香港的醫療水平是全世界數一數二,內地不少醫療機構都為之羨慕,紛紛派員來港取經。不過,隨着香港人口老化,醫療資源供不應求的問題日漸嚴重,尤其疫情第五波期間,從部分病人瞓帳篷等候入院或接受醫療服務的情況更可見一斑,「無論在容量上、人手上,都不易快速應對疫情的反撲,是時候反思香港一直以為擁有的醫療優勢,真的經得起考驗嗎?」

在這種情況下,兩地醫療融合便成為香港「睇病難」問題的解決方案,高永文提議大灣區內地城市可提供更多便利港人跨境就醫的措施,例如完善香港跨境支付醫療費用制度、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共享機制等,便利港人北上就醫,緩解香港醫療服務的壓力。

提升兩地醫療水平的答案就在眼前,但高永文坦言目前香港醫生北上行醫仍是鳳毛麟角,CEPA安排推出至今,有內地執業資格的香港醫生不足50名,當中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診所的只佔30間,「整體規模仍然好細」,歸根究底是兩地屏障未消除,包括申請牌照需時、兩地病人就醫習慣不同,以及部分香港專利藥物在內地仍未獲得註冊所致。

他解釋: 「要在內地行醫的話,需先申請執照,醫療機構負責人須走訪內地不同部門申請,但由於不了解內地部門的辦事程序,有時申請需時一年才成功。試問當你租好地方、裝修好後,還要花多一年才可以開張,豈不是一直白納空租? 」

相比之下,若港醫選擇在港開診所,只需申請一個商業登記,斥數十萬元裝修門面便可開業,門檻相對較低。

盼設服務點整體審批執業證

除此之外,擁有公立醫保的內地市民較習慣到公營醫院輪籌,較少光顧民營的私家診所,即使港醫排除萬難成功在內地開店,要一下子改變內地病人的就醫習慣也不易,「當你知道內地醫保唔包睇私家醫生時,你還會繼續睇嗎? 」

為拆除以上種種關卡,高永文曾撰寫多篇文章發聲,冀消除兩地屏障,他建議完善香港醫療人才及醫療機構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執業准入機制,包括統一區內各地方對香港醫療人才和機構的准入規定,設立「大灣區一站式服務點」,一次過審批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整體的區域性執業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