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豐富、考證精闢的巨著。作者供圖

黃仲鳴

很多年前,看了新加坡卓南生的《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不禁眼界大開。在同類著作中,卓南生的論述和所徵引的資料,冠絕前賢、同賢。最為我稱譽的,不僅是他的成果,而是他「動手動腳找資料」的精神。尊重資料,崇尚資料,有多少證據就說多少話,這正是史家最寶貴的操守。後來在新聞史的課堂上,我便向學子提出「卓南生精神」這五字,希望他們在學問研究的路上,遵從這一原則。

《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的繁體字版〈自序〉有云,他為了搜尋資料,除了訪問有關學者和報業研究者外,還遠赴各地圖書館,蒐集資料——主要是原件。例如他在大英圖書館發現《循環日報》的原件;當年並未複製成縮微膠卷;他唯有在圖書館一頁一頁翻閱和做筆記。這種「苦功夫」,既煩且費時間,於是求館方網開一面,獲准自帶相機拍攝。他利用這些寶貴原件,寫成〈中國人自辦成功的最早中文報紙——《循環日報》〉,確是擲地有聲。此外,他據第一手資料寫成的《遐邇貫珍》、《香港中外新報》,《華字日報》等論文,「驚艷」了兩岸三地的學界。老實說,我本科是文史出身,走上研究報刊,主要是2000年後在大學開設了香港新聞史的課程;其次就是讀了卓南生的著作,被他的研究精神、成果所感召。

卓南生是新加坡人,負笈日本攻讀新聞系,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後獲立教大學博士學位,再而任教於東京大學新聞研究所、京都龍谷大學國際文化學院。他的論文,不少是以日文撰成,後來才以中文書寫。他的《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先在台北出版;內地學者如方漢奇等極為重視,譽為不可多得之作。2002年,簡體字增訂版出爐,方漢奇作序。我現時所持的,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出的第二版,是「增訂新版」。

所謂「近代」,卓南生在書名下註有「1815-1874」。這年代,究竟有何意義?卓南生解釋:

「本書旨在以新的論據與觀點,揭示1815年倫敦布道會在馬六甲(亦譯為麻六甲)創辦的第一家近代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發行開始,至1874年由中國人出資自辦成功的中文日報《循環日報》在香港誕生為止的60年間,中文報紙的發展、演變過程及其特徵與意義。」

這分法,卓南生確有目光。他還強調:「筆者長期努力尋覓各種早期中文期刊的原件或準原件,從而摸索與探求各報刊之創刊緣由與特徵,最終都回歸至如下的原點(即問題意識);近代中文報刊是『怎樣而來的』?為近代中文報紙正本清源,是本書最主要的目的。」可惜,這書在坊間已極難求了。有些圖書館亦「緣慳一面」,尤其是增訂新版,卓南生的「補章」:〈《香港華字日報》創刊初期大量原件(1872-1874年)的發掘與意義〉,這正是「卓南生精神」的表現,不可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