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
◆「賈平凹研究資料彙編」叢書發布會在西安舉行。
◆「賈平凹研究資料彙編」叢書近日正式出版。

「八十年代我去華山時,山下寺院一位道長寫給我一幅字『海風山骨』,那時我才二十多歲。我理解的是寫小說散文詩歌的似乎是風,寫評論的似乎是骨。」「賈平凹研究資料彙編」叢書近日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正式出版,在早前於西安舉行的新書發布暨學術研討會上,在談及這套叢書時,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賈平凹除了用「海風山骨」來形容創作與評論密切不可分割的關係之外,亦表示自己有一種被鞭策被逼迫的壓力。「寫作了幾十年,寫作成了一種生存方式,還會繼續寫下去,我會再努力的。」◆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陽波

「賈平凹研究資料彙編」叢書共21卷,彙集了賈平凹自1973年進行文學創作以來幾乎所有的研究評論文章。引人關注的是,這套叢書涵蓋範圍深而廣,全面總結了現有研究成果並預測了未來的研究趨向,體現了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的雙重開放性,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不可或缺的精彩範本。

此次出版的是叢書第一輯,主要包括了《浮躁》研究、《懷念狼》研究、《廢都》研究、《白夜》《土門》《病相報告》研究、《高老莊》研究、《秦腔》研究、《高興》研究、《古爐》研究、《帶燈》研究、《老生》研究、《極花》研究、《山本》研究共12卷,囊括了賈平凹2020年以前的所有長篇小說。在表現形式上,或單獨成冊,或幾部合編成冊,既有作者自述,又有對文本的細緻解讀,還有作品爭鳴和比較視野研究,集資料的系統性、學術的科學性、觀點的多元性、篩選的權威性於一體,是當前海內外文學理論界對賈平凹長篇小說創作最高端的學術研究成果。

據了解,這套叢書的文章作者都是活躍在批評一線的學術大咖們,既有妙語珠璣的經典之論,又有文學史現象的生動剖析總結,論述詳盡,從容有度。既從一個側面呈現了文學批評的現實性境況,又可以此管窺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盛景,是每一位當代文學研究的治學人必讀的參考資料。

創作與評論不可分

在當日新書發布會上,對於叢書的學術意義,賈平凹表示,雖然現在流行一種說法,是把創作和評論分開的,但他一直認為,創作和評論應是不可分的,都是在表達大家對身處時代的認識,都是在探索大家存在的意義,都是在創造一個審美的世界。

「現在似乎有一種格式,寫評論要求要像評論,為什麼要這樣呢?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在賈平凹看來,現在的實際情況是,作家也常常寫評論,評論家又都是寫過相當多的小說、散文、詩歌的。每個文學人,會推磨子就會推碾子,只是有些人推磨子更多些,有些人推碾子更多些,但都是對文學有天生的感覺,對社會對人生有非凡的識和才。作家和評論家是顏色的變化,是表情的變化,都是能量的一種脈衝。

任何評論都是鼓勵

賈平凹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界產量最高的作家,但是他卻一般不太談創作這個詞,而是喜歡談寫作。「我們都是寫作人,只是有的寫作人,多寫小說散文詩歌,有的則多寫評論。」賈平凹認為,寫小說散文詩歌的寫作人,更注重形象,在生活裏尋故事、尋人物、尋細節、尋感性的東西。而寫評論的寫作人,則更注重理性,大量閱讀,在哲學的歷史的文化的諸多方面培養建構自己的見識和觀念。

回憶起八十年代華山腳下寺院一位道長寫給自己的那幅「海風山骨」,賈平凹說,他理解的是寫小說散文詩歌的似乎是風,寫評論的似乎是骨。「從我個人的寫作生涯來說,我將更多的精力,也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和時間,用在了寫小說和散文上,但我日常閱讀最多的卻都是那些關於宗教、哲學、各類評論性的著作和文章。」 他坦然表示,這種閱讀是自己五十歲後改變的。「之所以有這種改變,我害怕我的寫作會輕佻、柔弱、順溜、浮淺,有肉無骨。」

當日研討會上,賈平凹也用自己的感受和閱讀的改變,來表達他對於評論自己的文章的重視。「凡是我能看到的盡量去看,寫作的過程,任何評論都是給我一種鼓勵,也是建立我自信和在敲打中進行調整的過程。」

為文學史上的專人研究提供了精彩範例

陝西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齊雅麗表示,「賈平凹研究資料彙編」的出版,不僅為國際文壇研究中國文學提供了重要索引,也為內地學術界整理研究中國文學,特別是百年來中國文學的思潮、風格、流派、文本提供了重要依據,為文學史上的專人研究提供了精彩範例。

《美文》雜誌副主編穆濤,亦對文學批評方法的更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進入21世紀,社會批評日漸式微,學院派批評呈壓倒性優勢,但是文學評論並沒有走在創作之前,只是亦步亦趨,這套叢書的出版就是研究方法轉變的開始。

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震則提出,賈平凹是一個獨異的作家,從周作人、廢名、沈從文等人承襲而來,這個圈子的作家群體有自身鮮明的特色,他們注重民間生活,都是從中國敘事出發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