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

近年來,多家上市公司出現眾多負面消息,既有公司業務方面受阻,也有公司被唱空的消息。從處理的方式來看,大部分上市公司都能夠做到主動澄清、危中尋機,對維護股價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正面作用,而有個別上市公司,卻顯得無動於衷,被媒體牽着鼻子走,最終搞砸,危機公關變「公關危機」。

當今,在全媒體時代,輿論傳播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個微不足道的事件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事實上,這是一個人人都需要危機公關的年代,上市公司的危機處理方式也需要與時俱進。上市公司不但需要把握平面媒體、網絡媒體、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更需要事先做好危機的預防,防範於未然。

主動澄清方為上策

據筆者觀察,上市公司對危機的處理,在前些年主要以刪除媒體負面信息、優化百度搜索引擎、大量發布正面軟文的模式實現。然而,上市公司應對危機的最有效的方式其實就是直面危機、主動澄清,及時披露相關真實信息,並及時開展媒體正面宣傳和引導,借助媒體輿論的力量來樹立上市公司的良好形象,惟有如此,才是最大限度防止輿情危機發生的關鍵。

在A股,筆者經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內地某家上市公司危機事件發生後,上市公司往往只是一紙簡單的公告了事,給人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但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深諳危機公關之術。在危機發生後,除了及時公告、電話會議外,還想盡一切辦法與媒體溝通,甚至分批次分赴各地登門拜訪媒體,以求將危機化解到最低,在言辭方面也是誠誠懇懇。

兩相比較,資本市場會相信誰?高下立判。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在應對負面傳聞(輿情危機)方面不少採用的是不聞不問態度。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很容易導致公司股價下跌、利益受損,也從另外一個方面,折射出上市公司對股東利益的輕視。

不聞不問最為錯誤

上市公司對負面傳聞不聞不問,反映出兩方面問題:一是企業覺得自身並沒有問題,不屑於對負面傳聞進行澄清。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誤做法,對於未經證實的傳聞監管機構可以不聞不問,上市公司若不管不問,就相當於默認了傳聞,等於說交由媒體輿論來對傳聞「定性」,這是最可怕的。二是,若上市公司負面傳聞是真實存在的,上市公司不聞不問,實際上就是對股東利益的蔑視。

在此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一次成功輿情危機應對,離不開上市公司一套成熟的危機公關體系,而這套體系的建立,需要從公司登陸資本市場之前就要豐富完善起來。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強國提速》。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