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近年香港不少年輕朋友出了吃奶力推廣他們心目中的「粵語文學」,卻有點似「星期日司機」(Sunday driver)!星期日才興沖沖去開車者,實指非專業駕駛員而言,因為駕駛技術生疏,經常行車緩慢而且容易出錯,其他駕車人士擔心此輩輕率而生意外,影響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竊以為許多妄談「粵語文學」的朋友,其實對中國文學沒有什麼熱誠可言,強調「粵語」無非為了滿足心中的「省籍偏見」(甚或歧視)而已。

今回介紹順德解元公何惠群的《嘆五更》。何公是嘉慶九年(1804年)廣東鄉試第一名,嘉慶十四年己巳(1809年)恩科(適逢皇帝五十大壽)二甲第79名進士;當過知縣,無意仕途,不久託病辭官。

這首《嘆五更》是南音唱詞,共分6段,以女子第一身的角度,細訴思念愛郎而至徹夜不眠的故事。南音後來融入粵劇,成為粵曲的重要成分。如果將唱詞的「襯字」刪削,就是一首上乘的七言古詩了。

第一段:

懷人對月倚南樓,觸起離情淚怎收。自記與郎分別後,銀河隔住女牽牛。好花自古香唔久,青春難為使君留。日盼郎歸情萬縷,相思苦處幾時休?他鄉莫戀殘花柳,但逢郎便買歸舟。相如往事郎知否,好極文君嘆白頭。

修辭是文言白話並用,雅俗交融。粵曲與南音七言句唱詞的寫法,都是句句連韻,平仄通押。這段用「優悠韻」,後、久、縷、柳、否都是仄聲;收、牛、留、休、舟、頭則是平聲。

第二段初更之嘆,改押「雞啼韻」:

初更才報月生輝;怕聽林間杜鵑啼。聲聲泣血榴花底;胡不歸來胡不歸?點得魂歸郎府第;喚轉郎心早到來。免令兩家音訊滯;伯勞飛燕各東西。柳絲難把心猿繫;落花無主葬春泥。

底、第、滯、繫屬仄聲;啼、歸、來、西、泥屬平聲。這個「來」由廣府口語音,讀如「黎」。許多年輕人不知本字,多改寫作「嚟」。有人以為多用口字旁的「廣東字」入文,就算「粵語文學」,那是對於漢語方言學入門「粵方言本字」所知無多的結果。許多方言詞都不是「有聲無字」,只是有些人不知一字多讀而已。「來」字在廣府口語還有「離」音(俗作「囄」),讀「黎」讀「離」,意義都無分別。

第一段的「女牛」、「相如文君」;第二段的「杜鵑啼」、「胡不歸」、「伯勞」、「心猿」、「葬春泥」等等都有典故。識得典故者體會更到,共鳴更深;不知典故亦無礙欣賞如此佳句。

其實這《嘆五更》的「更」亦有多讀,文讀(讀書音)如「庚」,白讀(口語音)如「耕」。又「免令兩家音訊滯」的「令」還有講究,名詞讀陽去聲「另」,動詞則讀陽平聲「零」。今時唱成「另」可以接受,但是唱「零」才更有學問呢!

粵語文學,又豈是多用「口字旁」的俗體字就足以了事? 何惠群《嘆五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