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竄訪中國台灣地區的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昨日到訪日本,會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岸田為佩洛西幫腔造勢,稱中方軍演「影響地區穩定」。縱觀近年來美日兩國互相勾結,在外交、經濟、軍事等多個領域屢屢針對中國。最新動作是美日攜手合作投入半導體產業,將聯手研發2納米晶片,謀求利用「商業外交」(Commercial Diplomacy),在確保晶片等「戰略資源」供應充足的同時,能抗衡中國的影響力。
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日前受訪時,污衊中國「脅迫」全球,聲稱美日兩國要以商業外交和合作,來聯合對抗中國。他透露美日正尋求確保供應鏈的安全,其中晶片、電池和能源是兩國之間最關鍵的合作領域。美日雙方上月已同意建立新的下一代半導體聯合研究中心,日方也表示將提供約7億美元(約54.6億港元)資金協助美日兩國夥伴企業,提高日本工廠的記憶晶片產量。
美借「核保護傘」加強亞太影響力
美日兩國在經濟領域加強合作,試圖孤立削弱中國。就在上月底,兩國召開「日美經濟政策磋商委員會」首次會議,揚言會主導構建「基於自由主義的經濟秩序」。雙方還推出計劃,共同強化半導體等重要物資供應鏈、開發尖端技術。兩國自然不忘將矛頭直指中國,聲稱是中國採取「脅迫性做法」,今次加強合作正是要對抗「經濟脅迫」。
美日兩國近年反華的外交動作頻頻,不論是兩國之間的「安全保障磋商委員會」(2+2)會議,還是兩國與印度和澳洲建立的「四方安全對話」機制,都多次提及針對中國的議題。早在去年3月,美日雙方便藉聲明聲稱中國行為「與現行國際秩序不一致」,還就台灣地區、涉港及涉疆問題表達關切。今年初的「2+2」會議上,雙方簽署防衛裝備合作研究協定,宣稱旨在抗衡中國推進開發的新型武器。
在軍事領域上,美日關係更趨緊密。美國總統拜登今年5月訪日期間,便重申美國對日「核保護傘」依然有效,更列明美國以核武及常規戰力參與日本防衛的「延伸威懾」,較「核保護傘」更進一步,由擁核國家明示以核保護傘和常規戰力保護盟國,美國正是試圖藉此在日本部署更多武器,聲稱協助日本對抗中俄,實際亦是試圖進一步介入亞太地區,加強美國在區域上的影響力。
屢為同盟「埋單」 日經濟代價大
分析指出,美日同盟近年不斷擴張,其本質仍是要維護及鞏固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日本也可藉機確保既得利益。美日同盟一直是日本的外交和安保基礎,如今日本陸續為同盟添加經濟安全保障戰略等內容,也都是以維護和強化同盟為目標,保證自己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優勢地位。
但分析也警告稱,日本若執意配合美國遏制中國,恐帶來嚴重後果。單是在經濟領域,日本出口漸趨疲軟、內部動力不足,美國提出的「印太經濟框架」又拒絕開放美國市場,導致亞洲國家普遍反應冷淡,與一心希望有更多國家加入的日本或出現裂痕。至於美日加強軍事勾連企圖「威懾」中國,但中國在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沒有後退餘地,兩國行為只會嚴重危害地區穩定。
從歷史上看,美國更不會為日本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從1980年代《廣場協議》引發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再到前總統特朗普時期逼迫日本開放農產品市場,日本可說是多次損失慘重。美日同盟愈趨緊密的後果,很可能是日本被迫在駐日美軍軍費、貿易往來等問題上讓步,最終為同盟付出代價。 ◆綜合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