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0年,東華新院暨保良局開幕,何啟與其他官紳合照。 資料圖片

何啟是十九世紀中葉的香港華人精英,學貫中西,自小接受西式教育,父親何福堂早年在馬六甲英華書院學習,精通中文及英文,亦為倫敦傳道會的傳教士,對何啟的成長甚有影響,大家對何啟的認識多不多呢 ? 筆者今次介紹一下他的生平與成長,看看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中西文化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

留學英國十年 精通法律醫學

一直以來,傳統士人皆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多不習外語,以科舉入仕為理想,但何啟作為中國的知識分子,以學習西學為主,英語十分流利,故在學識淵源方面有所不同。十九世紀的香港華人精英多是富裕的商人官紳,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及懂英文,並與政府關係良好,以及擔任公職或獲得紳士等名銜。以何啟為例,他來自基督教家庭,父親是牧師,自己也是教徒,深受基督教及西方思想影響,11歲入讀香港中央書院,認識志同道合的胡禮垣,13歲遠赴英國入讀巴爾美學校,後考入鴨巴甸大學,攻讀醫科,其後又在倫敦林肯法學院攻讀法律,在英國留學的十年,已取得西醫和律師這兩個專業資格。

學成回港的何啟,很快便被委任為太平紳士,1886年至1896年又被任命為潔淨局委員,1890年至1914年出任香港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騎士勳章和爵士名銜也先後獲頒授,可見何啟在香港的發跡原委,與自身所具有的法律專業知識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何啟擔任非官守議員長達二十四年,打破一般為四年任期的規定,反映他具有他人不及的良好品德,熱心公益,有參政意識及非凡的工作才能,以及可觀的工作政績,獲得歷屆港督的信任與支持。

擔當溝通橋樑 保存華人習慣

何啟從英國回港後,致力從不同的公職協助調解糾紛,維持香港社會秩序,並以議員身份擔當港英政府與華人群體溝通的橋樑,貢獻社會。在早年疫症爆發之初,港英政府認為華人居住環境惡劣,致疫症流行,故提出有關改善樓宇結構的草案,何啟仗義執詞,向政府反映草案不符合華人的生活習慣,指出貧困及地少人多等問題,使華人難按規定改建房屋,促使修訂草案。另外,1894年鼠疫爆發,病者多到東華醫院求診,醫院難以應付眾多病人,致不少病者死於醫院內,被港英政府質疑醫院的中醫療效,要求採用西醫治療,引起華人社會不滿,何啟反對硬性規定採用西醫,並建議在油麻地興建醫院,促成廣華醫院成立。

何啟為方便香港西醫書院的畢業生在港行醫,致力在立法局就醫療註冊條例提出意見,支持確立保良局的法定地位,推動華人慈善團體的發展,亦動議保存宋王臺,使政府在1899年頒布《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商人放炮採石。

除社會公益外,何啟亦熱心興學育才,先後創辦香港西醫書院、聖士提反書院、香港大學,又捐款創辦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採取西式教學,傳授西學,實踐他一直提倡西學教育的主張。

何啟身處香港,但關心國事,除撰文宣傳改革,又大力支持及參與孫中山的革命運動,反映近代知識分子為救國圖強而積極參與改革與革命的特質,以天下為己任,對時代憂患富有承擔。他擁有豐富的西學知識,利用所識所學為社會作貢獻,面對香港醫療衞生落後情況,興辦雅麗氏醫院及香港西醫醫院,為貧苦大眾提供醫療服務,培育西醫人才,成就傑出。

◆ 梁延敬老師(香港歷史及文化教育協會主席,現職為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曾協助出版社編寫不同的中史科教材。)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