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觴」是古代的習俗,人們在水流上游把酒杯放在托盤上,順流而下,漂到誰面前,誰就得一飲而盡。 資料圖片

古人十分重視「節」。古代的「節」,是指「節氣」,並不等同現代的「節日」。我國傳統有「四時」、「八節」的理念,「四時」是春、夏、秋、冬四季,「八節」是指二十四氣節中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令。在不同的季節和氣節中,人們舉行不同的儀式,進行各種活動。漸漸這些活動和儀式分別固定在一年中的某一日上,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傳統節日。這種節日,古時稱為「歲時」。

一年伊始的正月初一,古時稱為元日、元旦或正旦。因為處於一年的開端,四時的開始,一月的開頭,所以又稱「三元」或「三正」。在古代社會,元旦是一個大節日,上從皇室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要舉行一連串的活動禮儀。而元日也是這一連串新年節慶的開始,通常有關的節慶活動會延續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才算完結。在這十五天的節期,正月初七亦是個重要的日子。傳統稱之為「人日」,據魏晉時人董勛《問禮俗》所云:

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人日〉)

「人日」就是屬於人的日子,如果元旦代表的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那麼人日就是代表人的生活的更新。關於「人日」的風俗有很多。譬如,這一天要用彩色的絹或紙剪出人形,貼在屏風上或戴在鬢髮之上。這天還要吃菜羹。有學者推測,或因「羹」與「更」同音,吃菜羹,就是要更新的意思。另外,在兩漢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人日還有登山的習俗。

新年過後不久,便是「寒食」、「清明」和「上巳」。「寒食」節在冬至後的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日,「清明」是春分後第十五日。「清明」只在「寒食」後一兩天。「上巳」,本意是三月的第個巳日,魏晉南北朝以後開始固定在三月三日,所以也稱三月三。每年此時,都要禁火寒食。據《周禮·司烜氏》所載,周代司烜氏為掌火之官,每年春季第二個月,他巡行天下使國人遵循禁火之令。因為在陰曆三月,火星將出現在昂宿之南,在此之前禁火,就可以減弱火星的盛氣。

至兩漢以後,禁火習俗與介子推的傳說結合。介子推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曾和晉文公重耳一起流亡。重耳返國後登王位後,介子推離開重耳到綿山(今天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隱居。重耳請他出山,遭到拒絕,便放火燒山,以迫使介子推就範。但介子推不從,最後被燒死於山上。

寒食節三日不得舉火。在此期間,人們一般以乾粥、醴酪作為食品。從唐代開始,人們也在這一天上墳祭祖。寒食和清明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此時仲春伊始樹綠草青,冷暖適宜,是郊遊踏青的好日子。唐代詩人元稹曾說「今年寒食好風流,此日一家同出遊。」正是寒食、清明情景的真切寫照。

上巳日本來是水邊洗滌,祓除穢氣,消災求福。但自魏晉以來,祓除災氣的意味慢慢淡了,而以踏青宴,臨水作樂為主要內容。上巳日在魏晉時期更形成了「曲水流觴」的習俗。人們在水流上游把酒杯放在托盤上,讓盤子漂在水上,順流而下,人們順着水走,酒杯漂到誰面前,誰就得一飲而盡。在唐朝,春天是個歡樂的時節,從二月二日百花的生日(各地日子稍有不同)開始,到寒食、清明、上巳,都是遊玩盡興的美好時光。

◆羅永生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中國歷史教學及研究中心主任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