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澳門確診數字連續多天社區清零,與內地恢復通關,真羨煞了香港人。兩年多的疫情,停頓或弱化了香港人的生活習慣,社會在悄然改變,可能隱沒了一代人的記憶。

日前行經港鐵中環機鐵站,發現疫情前旅客熙來攘往情景不見了,辦理登機櫃枱空空如也;機鐵站前的停車處,昔日擠滿上落客車,如今疏疏落落。

悄然的改變不只是中環站,更受影響的還有紅磡火車站。這是昔日香港鐵路(現稱港鐵)大站與重要口岸,往北接通羅湖及落馬洲,北上內地的旅客,歷年由此乘車出發;除了過境客外,還是新界中部一帶居民往來市區的中轉點。到了近兩年,隨着屯馬線連貫開通,更將新界東南西北中的居民聯繫至紅磡站。

紅磡站疫情前還是城際鐵路直通車總站,每天有直通火車往廣州、常平、肇慶、佛山、北京及上海等地。本地居民乘客,南來北往的旅客摩肩接踵,擠得熱氣騰騰,大堂手信店顧客盈門,樓上的飲食店一座難求……

以前,出門北上必經紅磡站外,與鐵路線朋友相聚,也喜歡以紅磡站作聚腳點,因為中轉站交通方便嘛。可惜此情不再,因為隨着5月東鐵線火車伸展至港島的會展與金鐘,紅磡中轉大站的作用驟然消失。

其實紅磡站褪色始於往內地的高鐵開通後,相當部分北上南來乘客已轉搭高鐵,城際鐵路直通車乘客銳減,肇慶、佛山班次停運,廣州班次減少。而5月中的東鐵線過港島的開通,紅磡站更是受重拳再擊,昔日的光環便斷層式消失,相信繁忙的香港人很快淡忘紅磡站曾經的光輝。

這天從中環轉到紅磡站懷緬一番,這裏落寞有點淒涼,大堂寥寥可數的手信店,店員忙於招呼過路的路人,樓上的咖啡店和快餐店,也是非職業人士的歇腳地,能捱多久還是未知之數,完成了歷史任務的紅磡站,其光環也漸漸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