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費小燁)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香港今年6月份的零售業總銷貨臨時估值為277億元,較去年同月下跌1.2%,但跌幅較5月份的1.6%收窄,且6月份的網上銷售按年升0.5%。總結今年上半年的零售業總銷貨臨時估值按年下跌2.6%。而在扣除其間價格變動後,6月份的零售業總銷貨臨時估量則按年下跌4.1%,跌幅同樣較5月份的4.8%收窄,今年上半年計算則按年下跌5.6%。

今年6月份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中,網上銷售佔8.2%。該月的零售業網上銷售臨時估值為23億元,按年升0.5%,但升幅較5月份的2.9%放緩。與去年同期比較,今年上半年的零售業網上銷售臨時估值上升24%。

電器汽車最傷 眼鏡店升最多

按零售商類別的銷貨臨時估值分析,今年6月份錄得跌幅的包括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13.3%);汽車及汽車零件(-10.9%);鞋類、有關製品及其他衣物配件(-8.6%);服裝(-4%);百貨公司貨品(-2.4%);傢具及固定裝置(-1.8%);藥物及化妝品(-1.7%);以及超級市場貨品(-0.3%)。

錄得升幅的零售商類別則有眼鏡店(9.5%);燃料(7.5%);書報、文具及禮品(4.8%);其他未分類消費品(4.5%);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3.4%);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2.3%);以及中藥(1.2%)。

與今年第一季比較,經季節性調整的第二季零售業總銷貨臨時估值上升16.4%,總銷貨臨時估量則上升15.8%。政府發言人表示,零售業表現在第二季改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季大幅反彈,按年溫和增長。然而,增長動力在季內後期隨着本地新冠病毒確診數字回升和多家主要央行大幅加息而減弱,以致6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按年輕微下跌。

展望未來,政府發言人指出即將發放的第二階段消費券將有助支持消費需求,但零售業往後的表現亦將視乎本地疫情發展,以及金融狀況收緊對市民消費能力和氣氛的影響。

羅兵咸永道亞太區消費市場行業主管合夥人鄭煥然昨日指出,7人欖球賽及一個國際商業高峰會議等多個國際性項目將於11月在香港舉行,若年底前可局部放寬入境旅客檢疫限制,全年零售總額仍有機會增長5%至約3,7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