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布祿克(Peter Brook)。法新社
◆2016年由布祿克親自改編的作品《戰場》曾造訪香港藝術節。 (圖為香港藝術節製作宣傳照)攝影:Caroline Moreau

7月2日,戲劇大師彼得·布祿克(內地及台灣譯作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1925~2022)去世。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劇場導演之一,其戲劇理論代表作《空的空間》《敞開的門》對當代戲劇實踐和中國戲劇人都影響至深。

但可惜的是,當彼得·布祿克的作品《情人的衣服》2012年第一次來到中國、以及他與多年合作夥伴瑪麗·伊蓮娜·艾蒂安納(Marie-Helene Estienne)聯合執導的《驚奇的山谷》、《戰場》和《為什麼》相繼造訪中國時,他的作品和蓬勃發展的當代世界戲劇相較,已經顯得不那麼新鮮和銳利了,這可能使得很多中國觀眾無法深刻意識到,這位大師曾經對當代戲劇史起到過何種推動作用。

◆文:水晶

作為少年時代就頗具天分的戲劇神童,彼得·布祿克從小就顯露出非凡的藝術天賦。7歲時,他曾在父母面前表演了一部長達4小時的《哈姆雷特》,一人包攬了劇中所有角色。出生於一戰與二戰間隙間的倫敦猶太家庭,由於父愛的包容和母親的藝術天分,他獲得了一般孩子無法具有的自由成長空間,這也造就了他想要自由探索一切、並總是對權威抱有懷疑態度的精神底色。

中學時,他在學校會因為不滿不公平的安排而向同學臉上潑粥。考上牛津大學後,他參加大學劇社、自己排戲、拍電影、成立大學電影協會,沉迷電影的他差點因為影響學業被開除。

反叛「僵化戲劇」

1942年,17歲的彼得·布祿克在倫敦火炬劇院執導了首部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劇》,被視為「戲劇界的奇跡」。24歲時,他在倫敦著名的科文特花園劇院執導《莎樂美》,邀請了在美國早已聲名大噪並剛剛返回歐洲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薩爾瓦多·達利擔任舞美設計,達利驚世駭俗的設計激怒了從製作部、服裝部到音樂工作人員的所有劇組成員,也激怒了觀眾和戲劇界的主流人士。《莎樂美》上演第一天,彼得·布祿克就被噓下舞台,次日被劇院解僱。

但這位年輕時就以反叛者姿態探索戲劇新形式的創作者,並沒有就此停步。1962年,時年37歲的布祿克進入皇家莎士比亞劇團,這算是英國傳統戲劇的核心所在地。彩繪布景和誇誇其談的演員讓他感到厭煩,在1962年到1970年間,他執導的莎士比亞戲劇《李爾王》《暴風雨》《仲夏夜之夢》大膽棄用傳統的浪漫化和現實布景,取而代之質樸的視覺美感,並在舞台上將文本剝離到最基本的內容。這些叛逆之舉在觀眾和劇評人中意外地得到了一邊倒的好評,同時也被視為反思傳統莎翁戲劇觀念的一個範例。

他反叛「僵化戲劇」的戲劇藝術觀,亦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他認為戲劇的基本要素(劇本、劇作家、演員、觀眾、評論家)共同造成了戲劇格式或風格的固定化,其中,「按照寫下來的」劇本去演的戲劇觀念便是罪魁禍首。僵化戲劇在大型歌劇、悲劇、莫里哀、布萊希特甚至莎士比亞的優秀作品中都能找到立足之地,而觀眾、學者、劇作之間的共謀與縱容,便是僵化戲劇大行其道的基礎。

所以,幾乎就在進入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工作的同時,受法國戲劇家阿爾托的影響,1963年布祿克籌建了一個名為「殘酷戲劇」(Theater of Cruelty Workshop)的小組,作為首位和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員共同進行戲劇實驗的導演,他們開始關注現實和沉重話題,試圖為當時故步自封的戲劇樣式注入激進的思想。

這個戲劇小組最著名的兩部作品是《馬拉/薩德》和《美國》,觀眾在觀看這些作品時,會發現在傳統的客廳戲和古典戲劇之外,劇場原來可以成為當下現實的投射。正如他在日常生活中所一直秉持的精神底色,面對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現象,一個人應該自然地產生懷疑和不滿,並且思考如何能加以改變。在他的劇場作品與實踐中,他延展了這種懷疑,不滿和思考。

在《馬拉/薩德》這部充滿革命和瘋狂的「總體戲劇」中,混合了布萊希特、殘酷戲劇、荒誕派等各種表演藝術形式和元素,將演員和觀眾、舞台和空間、設計和材質的激進觀念與革命政治立場融為一體,成為他在戲劇藝術史上的里程碑之作。1965年《馬拉/薩德》登陸百老匯,獲得空前成功,這部作品也為布祿克贏得1966年的托尼獎最佳導演獎和紐約戲劇評論家獎。

一次次突破藩籬

1970年,他在皇家莎士比亞劇院的舞台上營造了一個徒有四壁的白盒子,上演了《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該劇的世界巡演獲得了巨大聲譽,次年登陸百老匯後又為他奪得第二個托尼獎。正當彼得·布祿克的戲劇事業達到傳統意義上的「如日中天」時,已經功成名就的他,決定再一次「離經叛道」,從零開始。

他籌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劇團「國際戲劇研究中心」,離開倫敦的舒適圈,搬到巴黎,在法國文化部提供的巴黎左岸戈布蘭掛毯廠一個赤裸寒冷的、未經裝修過的普通房間中,來自世界各地的150名藝術家一起開始身體和聲音的訓練,以及即興創作,試圖探索一種能夠表達全世界人類心靈的普世戲劇。

他1968年寫作《空的空間》時,解釋了為何要「告別英國」——當時的英國戲劇界充斥着「僵死」的商業劇,同時面臨影視作品的衝擊與威脅。「票務嘴上不說我們也明白:戲劇已然是僵死的行業,屍臭大家都聞到了。」

告別了傳統劇場,他和他的演員們一起,走向更廣闊的空間與無限的舞台。在伊朗古城波斯波利斯的廢墟上,古波斯帝王阿爾塔薛西斯三世的墓前,演員們站立於懸崖之上,觀眾被普羅米修斯的聖山包圍,從盜火的普羅米修斯到《奧格哈斯特》,東西方傳說中提取的謀殺、自毀、女人復仇、父子爭權等文學母題,成為布祿克的新古希臘戲劇。

另一座偉大的劇場——法國阿維尼翁郊外的採石場劇場,也得益於彼得·布祿克,當年為了《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的上演,他將阿維尼翁城外一座荒廢的採石場,改造成露天劇場,並延用至今。彼得·布祿克執導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1985年8月在這裏首演,作為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的劇目,這部作品採用了東印度戲劇色彩繽紛、程式化的慣例,並使用堅硬、實用和真實的東西——火、土和水——將它們錨定在表演中。

作品從白晝演至黑夜,持續了整整9個小時,將布祿克萬花筒般的想像力、變革力和攫取力發揮至登峰造極。觀眾在這個玫瑰色石灰石為背景的天然劇場中三面環繞而坐,天空與飛鳥都是布景的一部分。

《彼得·布祿克訪談錄》的作者瑪格麗特·克勞登說,彼得·布祿克作為現代戲劇大師的「秘訣」是做最純粹的自己:一個傳統的反叛者、傾盡一生的探索者、一位永不放棄反思和質疑的導演。

也恰恰因為這種不斷的反叛和自我顛覆,彼得·布祿克一次又一次地帶領着他的跟隨者們從既有的戲劇框架與樊籠中突圍,不斷走向更廣闊的舞台與精神領域。「在戲劇藝術上,沒有人比彼得·布祿克更快樂,更自由。」《華盛頓郵報》評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