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這個發出耀眼光芒的巨大天體,是太陽系的核心。在太陽系內所有物質質量的總和中,太陽佔據了99.86%。太陽以它發出的光和熱,照耀着整個太陽系中大大小小的行星。在眾多星球中,有一個獨特紅色的行星——火星,古人取其「熒熒如火、亮度與位置變化甚大使人迷惑」之意,命名為熒惑。孔穎達說:「七政,其政有七,於璣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謂日月與五星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所以命名火星。
在西方,火星則被冠以戰神之名,古希臘的火星觀測主要以占星為主。望遠鏡出現後,對火星的觀測亦有所進展。荷蘭科學家Christiaan Huygens 觀測到火星的自轉周期約為一天,後來意大利科學家Giovanni Virginio Schiaparelli繪製了火星的地圖,地名來自基督教等。
火星衝日為一個天文現象,就是太陽、地球及火星幾乎排列為一直線,這時的火星很光亮,很容易觀測。火星衝日每隔大概兩年會發生一次,如果火星在近日點前後較接近地球,光度也是最光的叫大衝,即使只用普通的望遠鏡,都可以清晰看見白色極冠。
如何才可以從地球到達火星?探測器要和地球及火星的軌道進行相切。與地球的軌道相切,就意味着探測器是沿着地球運行的方向被甩出去,在已經獲得第二宇宙速度的基礎上,還額外利用了地球相對於太陽每秒30公里的公轉速度。
同時,由於飛行方向與太陽引力方向垂直,所以不需要為克服太陽引力而消耗更多的燃料,反而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探測器會自動轉彎來到火星軌道。
採用霍曼轉移軌道理論來發射火星探測器,時間一般會選在火星衝日之前的三個月。地球、太陽和火星之間的夾角大約45度左右,一旦錯過就要再等下一次火星衝日之前的三個月,即是大約兩年。
關於中國的探索火星計劃可以追溯至2011年,當年中國和俄羅斯合作發射螢火一號,火箭分離後未能變軌,並於兩個月後於太平洋墜毀。2016年,中國正式恢復探索火星計劃,並打算於2020年火星衝日之前的三個月發射探測器,而在2019年年底,國家航天局完成火星探測任務着陸器的懸停避障試驗。
◆ 洪文正 香港新興科技教育協會
簡介:本會培育科普人才, 提高各界對科技創意應用的認識,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及大中華地區的科技創意活動 ,詳情可瀏覽www.hknetea.org。
隔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