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碑楷書出現於北魏,結構介乎隸書與楷書之間。資料圖片

港九各地的商舖招牌,是本港市容的一大特色,甚至被著名旅遊指南Lonely Planet稱為到訪香港必看的街景。這些招牌不單組成香港五光十色的一部分,而且大有來頭,不少均出自著名書法家區建公的手筆。

區建公於1930年代來港設立書法學院,在港弘揚書法藝術,他本人亦各體兼工。1960年代,不少寶號慕名禮聘區建公題字,比較經典的包括觀塘的九龍麵粉廠、奇華餅家、好到底麵家、南北行各參茸舖、同鄉會等。雖然這名「招牌王」擅長各種書體,但商人為自己的寶號題字,講求字形醒目,剛勁有力,為商舖注入生氣,所以市面上看到的區建公所書招牌,多為「魏碑體」。

區建公繼承了傳統北魏碑刻的雄渾風格,再對其特點加以深化,以致其「區式魏碑」往往形象鮮明易認,讀者不妨特別留意橫畫與書畫的起筆與收筆多呈方形,突出其「折刀頭」的特點,撇與捺則刻意稍為橫向伸展,營造恢弘氣度有力之勢,鈎畫則特意拖沓延長,整個字的格局活像肌理強壯的力士穩紮馬步,碑刻味道濃重。

所謂「魏碑」體,指的是出現於北魏(公元四世紀至六世紀),尤其是盛行於孝文帝時代(471-499在位)的書體,其結構介乎隸書與楷書之間,是漢字藝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孝文帝統治時期,鮮卑人吸收了不少漢文化,同時容許佛教廣泛傳播,製作造像記時,以前代的隸書為基礎,將筆畫加以楷化,包括字體由原來向橫發展,改為縱向發展,以致字體有別於隸書的扁平,而呈長方形。同時,筆畫中的「鈎」亦特別誇張,呈現一種孔武有力的氣質,與鮮卑民族尚武的性格相合。

這些造像記字體,多見於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故又稱謂「龍門體」,最有代表性的是《龍門二十品》,以及《元懷墓誌》等墓誌銘,至於南朝的《爨寶子碑》、《爨龍顏碑》,按其風格亦屬於廣義的魏碑體。

魏碑體不僅極具藝術觀賞價值,它上承漢魏隸書的莊重渾厚,下啟唐楷的典雅爽利,在中國書法史的發展上,亦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褚遂良等筆法,亦受其啟發。各位讀者若有機會在街上遇見區建公所書招牌,不妨停下腳步,細意欣賞這種獨具風味的字體。

◆ 蘇澤民 香港恒生大學中文系講師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