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你成為一名長城修繕官,本次任務是在數字版喜峰口長城上,體驗學習長城修繕工作。」
不必長途跋涉,只要動動手指,便能立即「穿越」到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穿過斑駁的磚牆,不僅能一睹毫米級高精度數字還原的世界文化遺產風貌,用戶還能在線參與修繕關卡,是線下旅遊時難以獲得的與文化遺產近距離互動的體驗。這一款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和騰訊協同天津大學建築學院、長城小站等眾多長城保護研究專業機構及社會團體共同打造「雲遊長城」微信小程序不久前正式上線,三日統計訪問人次突破200萬,相當於喜峰口及周邊景區5年的人流量。文保機構與數字團隊的深度合作,為推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吸引公眾參與作出有益探索。有體驗過這款小程序的玩家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這款遊戲非常適合親子互動,遊戲設置能夠吸引孩子,遊戲過程中也能學到不少知識。◆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永愛、特約通訊員 馬芷瑩 深圳報道 圖:受訪者供圖
相較於「雲遊敦煌」主要以圖片和文字來進行知識互動的簡單形式,此次推出的「雲遊長城」以更有趣的遊戲科技賦能,以近7分鐘的人均在線用戶體驗時長,打破文旅類小程序用戶時長紀錄。「拉近了公眾與長城的距離,引導大眾積極參與長城保護,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講好中國故事的一次有益嘗試。」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在日前舉行的「雲遊長城」上線發布會上這樣評價。
長城「數字化」的概念其實已提出多年,但多數產品依舊局限在圖片、全景和三維模型的簡單採集和展示層面,科技的發展,為數字文保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法。
穿插名人知識講解及實景圖
從前期照片掃描、實地採集足量的素材,到中期建模精修、修復完善巨量的數據,再到後期打磨各個功能、與專家反覆確認每一處細節,「雲遊長城」小程序的每一階段工作量都巨大。「眾所周知,騰訊的優勢在於技術。我們團隊在這三大階段裏最難的一點,就是如何把所有要用到的高新技術很好地結合在這一個產品裏,將用戶的體驗感提升到極致。」騰訊互娛研發效能部副總經理、數字長城項目技術負責人鄧大付說。
以小程序中用戶參與的清理、砌築、勾縫、磚牆剔補和支護加固等五大關卡為例,其並非隨意設計,而是對應着現實中長城修繕最重要的5個手段。進入「雲遊長城」中,每一個修繕關卡設置有不同的工具供選擇。例如在「磚牆剔補」這個修繕關卡中,玩家需要經過「敲除風化破損的碎磚」、「補上完好的磚塊」以及「用砂漿勾縫加固」三個程序,才能完成關卡,這與實際修繕中的程序是一致的。玩家需要選擇正確的工具,方能完成修繕。每完成一道程序,明星修繕官、內地著名演員濮存昕便會為玩家講解其中的知識點,例如做支撐修繕時,鋼結構支撐是可逆修繕,不會對本體造成破壞,同時亦會配發工匠修繕的實景圖,十分有趣。
在體驗過程中,玩家還會經過一些功能性結構,像進入長城上的「敵台」前,另一位明星修繕官、內地演員張若昀會為玩家講解「敵台」的功能性,比如敵台的高度設計是出於什麼考慮。
與專家一一核實遊戲細節
「就連遊戲裏長城城牆上放下的道具梯子究竟是繩梯還是硬梯,我們與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的專家們就一起探討了好幾個回合,對原始結構進行考證、歷史史實進行實核後才確定下來。」鄧大付所說的「繩梯」是玩家登上「敵台」時需要使用的工具。為了呈現給用戶最真實的文物面貌,這樣的故事在開發小程序的過程中實在太多了。「我們開發團隊不僅學習到了很多從前不了解的長城知識,更從技術的角度深度參與了『修長城』。」
「以前我們只能對着繪本,給孩子講長城的故事。」深圳家長陳女士表示,以小程序來呈現長城的歷史文化並不少見,可貴的是「雲遊長城」加入了孩子們喜歡的遊戲體驗,且體驗門檻很低。「現在的孩子是伴隨着智能手機成長起來的一代,我們家讀一年級的女兒只要進入小程序,就能夠非常輕車熟路地掌握如何在手機界面控制視角與方向,開始『登長城』和『修長城』了。孩子們最喜歡的當然是做『修長城』的任務,獲得獎勵,就有了繼續探索的慾望,而我們家長陪在旁邊一起學習,也是難得而有趣的親子時光。」她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