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由國務院台辦、教育部、全國青聯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2兩岸青年峰會21日上午在京開幕。峰會以「攜手繪青春 奮進新時代」為主題,兩岸各界青年代表約240餘人到場。參加峰會的多位台灣青年紛紛表示,十分看好大陸的廣闊市場和個人發展機會,尤其是近幾年來大陸不斷推出惠台政策後,更是商機滿滿。
台青、小包智工聯合創始人兼COO徐韜接受訪問時表示,來京前曾在台灣創業過三次,其中做志願者服務平台時,一度做到了台灣最大的公益平台,但是仍然不賺錢。「這給了我很大的打擊,明明已經很成功了,但就是因為台灣市場的體量太小,所以不賺錢,」他說,後來是在台大陸生的勸說下,選擇放棄美國硅谷,來到了北京中關村創業。2017年8月,他在北京成立了小包智工,這名勸他前來的陸生,成了他的合伙人。

「這個公司跟大陸常見的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很像,但我們共享的是人力資源,後來在疫情期間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幫助很多企業復工復產,降本增效,」他說,「這都是時代的給予,來到大陸之前也並不知道會遇到這些機會。」
回憶當時,他坦言,因為不熟悉大陸市場,曾經一度遭遇資金鏈斷裂,連續十個月都在吃泡麵。「當時我爸媽以為我被大陸人 『糊弄』了,」他笑着說,「不過我告訴他們,這是一種信念,是對於事業會成功、對於在祖國大陸發展的可行性的信念,也是台灣人一直所缺乏的信念。」
在那段最艱難的時期,是北京海淀區給予台青的公租房「救」了他們。徐韜表示,團隊的住宿是一個大頭支出,惠台政策雖然有很多,但他始終對這個「救命」政策印象最深,「如果沒有住宿的保障,我們未必能再堅挺十個月。」熬過了那段時間,徐韜便一家家門店拜訪過去,將整個北京的商圈都走訪了,沉下心來修改產品設計等等,最後他們在2020年推出的小包智工3.0大獲成功,現在僅在北京已有了5萬的活躍工作者和5000家企業客戶。「大陸政府願意鼓勵我所做的事業,這讓我備受鼓舞,而在台灣政府,對於創新往往是漠視的。」他還指出,近幾年因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陸有很多創業者的扶持機構和獎勵政策,而這些,在台灣都是不具備的。
對於大陸市場的廣闊和便捷,鮮花電商品牌主理人楊世瑋也非常有體會。她認為,大陸具備了建設所有產業鏈的基礎,從快遞、供應、自然資源,到人工、移動支付、電商平台等方面,可謂是一應俱全。她舉例稱,「採購花材可以直接聯繫雲南產地,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而我有個在美國做鮮花生意的同學就很 『慘』了,她只能一大早在洛杉磯當地花市上購買,中間涵蓋了南美洲基地的物流費、荷蘭拍市、美國批發商的層層盤剝。」

楊世瑋2016年來到中國傳媒大學當交換生,畢業後先在京就業進了廣告公司,2020年才開始創業,目前團隊裏兩岸員工的佔比各半。「每個女孩子都有個開花店的唯美夢想,」她笑着說。也因此,她的創業項目選擇了鮮花電商,但又不是單純地賣花,而是幫助昆明的花農做整個產業鏈的系統,走的是精緻農業數字化的路線。她認為,對於電商帶貨領域,台灣更像早期的電視購物,沒有互動和反饋,也沒有支付體系。而大陸廣闊的市場、低廉的原材料、方便的物流以及蓬勃發展的電商行業,都十分吸引她。
台青陳文成十年前來到大陸,並在北京體育大學和北京大學先後完成了研究生、博士和博士後的學業,現在的他是北大的一名老師。回顧過去,他稱之為「非凡十年」。「青春最美好的時候都在大陸,來到北京後,發現這裏跟島內的宣傳完全不同,所以我認為交流非常重要。」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他親自參與了為期半年的防疫志願者工作。「我親眼看到什麼才是真正的為老百姓服務,什麼是生命之上、人民至上,」他說,「越在一些重大事件發生時,越能感受到大陸人民的智慧,而且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確實能化解很多問題,這些都是在島內看不到的。」因此,他希望,更多的台灣青年可以有機會來到大陸,真正地了解大陸發展變化,增強大家庭的共同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將個人的人生理想真正融入到祖國的發展過程中。
「我每天都覺得,只要不斷努力,就會有好的生活,幸福感很強。」他高興地向記者分享了自己前幾天排隊領上新能源車牌號的喜事,「以前從沒想過,我們台胞也能參與北京車牌搖號,並且真的中籤了,」他笑着對記者說,「而且還能參與個稅退稅,在APP上會有住房、孩子教育等相關選項,勾選後就能領取退稅,我今年退了2000多塊呢。」
這些細微的感受讓他越來越覺得,自己是北京的一分子,越來越有主人翁意識了。他認為,現在的惠台政策很好,正是台灣青年來大陸走走看看的好機會,除了北上廣這些大城市,他也建議台青去甘肅、西藏等邊疆地區看看,視野會更開闊,奮鬥目標也會更明確。

台青林書任因為父親的原因,2012年第一次去到四川大涼山,沒想到自那後便成了大陸鄉村振興中的一員。「十年前那裏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很落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較低,很多產業都亟待開發,」他笑着說,「現如今隨着鄉村振興的推進,大涼山甚至有了早晚高峰,也開始堵車了。」
其實,與大涼山的結緣離不開父親的一個決定。「2011年,父親突然放棄了在深圳做的風聲水起的工藝品製造生意,要去四川大涼山種橄欖、做橄欖油,我們全家當時都覺得他瘋了。」自2013年開始,林書任在北大國際關係學院讀博士,求學期間,父親用「賣橄欖油」的方式代替了他的生活費。
「每瓶提成10元,為了賣油養活自己,我每個季度到涼山一次,」他說,後來才了解到這個產業對於鄉村振興和幫扶當地脫貧致富上所帶來的社會價值。目前他們的園區已經達到兩萬五千畝的規模,帶動當地6800多戶農戶增收3倍以上。「我們精深加工後的特級初榨橄欖油,當地村民給它取了個彞族名字——木都哈尼。」他說,在彞族語言中 「木都哈尼」是火焰的意思,村民說,我們的到來,帶來了脫貧火種,台灣和大陸的聯手,點燃了致富的希望。
他認為,在大涼山的創業讓他找到了實現人生價值的廣闊天地。「台灣在社區營造、鄉創文創方面起步較早,台青很適合將這方面經驗帶到大陸,這是一件既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又具有社會意義的事。」現在的他,更希望致力於公益教育。去年,他組建了大涼山首家「春風新農人培訓中心」,計劃每年培訓5000人次農民,培養一批有技能、有理想、有追求的新農人共同助力鄉村振興。
清華大學畢業後的台青蘇雍竣如今已在北京就業,從事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工作。「中美貿易戰已持續多年,知識產權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因此我希望自己未來能在其中發揮作用。」他表示,除工作外未來自己會繼續做好自媒體,讓更多台灣青年聽到大陸的聲音、看見大陸真實的樣子。談及惠台政策,他則稱,那些政策聽起來很遙遠,但其實都滲透到了生活裏。比如他現在所住的房子,就是海淀區提供給台灣青年的公租房。

他透露,只要是在海淀區實習、就業的台青,或在海淀區高校就讀的台生,都有申請資格。目前他所住的公寓有兩層,每層十間房,海淀區其他位置還有類似的台青專屬公租房。「一年內大概是千元人民幣每月,超過一年後會按照每平米60元的價格收費,」他說,「比市場的租房價格低了很多。」他認為,這對於畢業後猶豫是否繼續在京發展的台青而言,是很實在的利好。「房租低可以減少很多生活成本,那台青就能給自己一個闖一闖的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