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上海最近成了熱門話題。說起上海,香港人最先想到的是吃,小籠包、松子黃魚、紅燒肉、醉雞、燻魚,香港有不少上海菜館,只要上海粗炒和醉雞做得地道,那就基本上是滿座。上海防控一直做得不錯,突然疫情大爆發,成了所有人的關注點,但很快上海的疫情得到控制。

最能說明疫情受控的,是朋友們傳來的戲報,一個個新戲舊戲又開始輪番開鑼上演,想起香港前些時段演出取消退票,真是百感交集。想來上海南京路街頭,又開始人頭湧湧,人們忙着做冷麵、糟貨、醉蟹、醉蝦,看戲消暑度盛夏,又是一個活生生的上海。

上海既有市俗民風,也是很有文化的城市。1985年上海名記者秦來來採訪于是之,說起《茶館》去了歐洲,去了日本,是不是也可以來上海演出?因為北京人藝的藝術家在上海觀眾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于是之熱情地說:「當年《茶館》出國演出回來的時候,可以彎一下上海,特別是從日本回來,到上海還是順道的。」

北京人藝的名劇《茶館》,在歐洲贏得空前火爆,歐洲人看戲劇場內是很安靜的,演出結束,他們的掌聲可不是禮節性的,長達十幾分鐘。人藝準備了幾種謝幕方式,他們鼓掌之後,又跺起了地板。歐美戲劇崇尚新探索、新形式,看了《茶館》說,你們的演出不代表過去,代表未來。

北京人藝曾經到過上海,那是1961年,《蔡文姬》《伊索》《同志,你走錯了路》《膽劍篇》《名優之死》5個戲,舒繡文、朱琳、刁光覃等抵滬,轟動上海灘。北京人藝決定2次赴滬,這一次氣魄要大,劇碼品質要高,品種要多。1988年11月,距離上一次來滬演出27年後,人藝帶着5個戲來到上海,《茶館》《天下第一樓》《狗兒爺涅槃》《推銷員之死》《譁變》,于是之、藍天野、鄭榕、英若誠、朱琳、林連昆、朱旭悉數抵滬。

半天之內所有戲票全部售完。《推銷員之死》演出當天,一些遠道趕來的大學生沒買到戲票,不捨離去,劇場就把擴音器接到街上,大學生們聚集在夜風中的劇場門外「聽了一台戲」。

演出結束,劇場讓大學生入場觀看謝幕,一了他們心願。《譁變》演出,看戲的人遠遠超出座位數,只有臨時開放樂池做觀眾席。開演前,劇場的查票員正要把一位沒票的觀眾「請出去」,那人尷尬地說:「我是英若誠……」

人藝剛剛做完70周年慶生,盼望疫情盡快緩和,把更好的戲帶去有文化有熱情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