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經一段長時間沒有具體造地計劃,導致今天「鬧地荒」,更間接推高樓價,釀成不少社會問題,引起中央高度關注。為追回「消失的時光」,政府近年與時間賽跑,在大型造地計劃如「明日大嶼」等正式登場前,持續推進多項加快土地供應措施。新任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多番強調,土地及房屋供應上要提速、提效、提量,更提出「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加上要實現「房子住得更寬敞一些」的目標,就更必須多管齊下推進土地供應。

改劃新界土地見效最快

最立竿見影是2年前開始接受申請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已收5個申請,分布於大埔及元朗一帶,涉及約2.55萬伙單位,當中公營單位涉約1.77萬伙,私人單位涉約7,800伙。而過去一年,因政府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擁有大量新界土地儲備的發展商群起向城規會申請改劃土地,涉及單位數量至少過5萬伙,成為解決土地供應的「近水」。

而針對新界土地補地價緩慢的問題,政府建議將「標準金額」補地價先導計劃擴展至新界新發展區,並率先在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訂立適用的補地價標準金額及相關細節。政府亦積極研究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建成 (MiC)等建屋新技術、增加過渡性房屋總量,持續推進改劃土地用途及放寬地積比率等工作,希望多管齊下解決短期土地不足的問題。

此外,現行強拍條例下,50年或以上樓齡的舊樓須收購八成業權才可申請強拍,政府去年提出研究降低強拍門檻,以加快重建,料今年第四季會提交初步建議到立法會進行討論。據政府5月公布數字,各類私人樓宇(包括住宅、綜合用途、商業及工業)中,樓齡50年以上的多達9,162幢,當中超過60年以上更有3,545幢,既有安全隱患,亦浪費土地潛力。

壓縮規劃程序加快造地

另一方面,因應規劃程序冗長,導致土地遲遲未能供應到市場。政府近年積極研究如何壓縮土地發展時間,發展局今年初公布推出「5招20式」,涉及城市規劃、土地收回、填海等多項程序的改動。政府以一幅綠化地改劃住宅為例,過去需時6年,新措施下可提早2年至2年半時間。有議員曾估計,約22萬公營房屋單位有望提早落成。政府亦預料最快明年上半年實施。 ◆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