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問天實驗艙與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組合體在轉運途中。 新華社
太空站建設進度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8日宣布,問天實驗艙(下稱:「問天艙」)與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組合體已於18日上午轉運至文昌發射場的發射區。艙箭組合體完成轉運這一關鍵流程,意味着「問天艙」發射前的準備已進入「最後一公里」,「問天艙」已蓄勢待發。官方18日還公布了問天實驗艙飛行任務的標識,可以看出「問天艙」比天和核心艙看起來更加宏偉,尤其是巨大的太陽翼格外引人矚目。未來,「天宮課堂」也將移師問天實驗艙開展。

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介紹,18日早上8時許,承載着長五B遙三火箭與問天實驗艙組合體的發射平台,緩緩駛出垂直總裝廠房,經歷約3公里的路程後,穩穩「走」到發射區。長五B火箭由火箭院抓總研製,是專門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太空站建設而研製的一型新型運載火箭。本發火箭於5月安全運抵發射場,與先期運抵的問天實驗艙一起開展了發射場總裝和測試工作。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發射前的各項功能檢查和聯合測試等工作。

「問天艙」,是中國太空站建造階段迎來的第一個艙段,也是太空站第二個20噸級的大型實驗艙。此前消息顯示,「問天艙」段軸向長度17.9米,最大直徑4.2米,整體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工作艙、氣閘艙、資源艙。值得一提的是,「問天艙」的長度不僅超越了國際太空站的任意艙段,甚至比天和核心艙16.6米的軸向長度還要長1.3米。

氣閘艙將用於航天員出艙活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此前介紹,「問天艙」是航天員在軌主要的工作場所,可以開展密封艙內和密封艙外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問天艙」配置有與核心艙一樣的航天員生活設施,包括3個睡眠區、1個衞生區和廚房等設施,可以保障航天員的生活。「問天艙」還可以與核心艙一起來支持兩艘載人飛船輪換期間6名航天員的生活。

此外,「問天艙」還配置有小型機械臂,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跟核心艙的大機械臂組合使用,共同完成航天員的出艙、艙外設施照料、巡檢等任務。「問天艙」還配置有航天員出艙氣閘艙。待太空站建成後,「問天艙」的氣閘艙將作為航天員主用的出艙活動的氣閘艙,屆時核心艙的節點艙將主要用於其他功能,只作為出艙活動的備份。「問天艙」還具備核心艙對於組合體管理控制功能的備份艙段。這意味着,當核心艙平台的功能出現故障時,可以切換至「問天艙」行使組合體控制和管理功能,可以整體提高太空站的可靠性。

隨着「問天艙」的發射入軌並與太空站交會對接,已在太空中工作逾40天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也將在太空站首次在軌迎來航天器的到訪。他們屆時將進入「問天艙」內啟動生命維持系統,完成科學實驗櫃的組裝,同時開展交叉科學實驗。「天宮課堂」也將移師「問天艙」開展。此外,航天員還會擇機首次從「問天艙」的出艙口出艙。

太空站建設進度條

已完成

◆2021年4月,太空站天和核心艙發射。

◆2021年6月,神舟十二號飛船升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完成太空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驗證三個月在軌駐留、太空站太空出艙活動、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等技術。

◆2021年10月,神舟十三號飛船升空,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實現六個月在軌駐留,王亞平實現中國女性首次太空行走,開展「天宮課堂」太空授課等。

◆2022年6月,神舟十四號飛船升空,陳冬、劉洋、蔡旭哲將完成太空站建造階段最繁忙最複雜的載人飛行任務。

待完成

◆2022年7月,問天實驗艙升空。

◆2022年10月,夢天實驗艙升空,屆時太空站的三個艙段將形成「T」字基本構型,完成中國太空站在軌建造。

此後,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將升空,與神舟十四號乘組實現6人在軌輪換,隨後中國太空站將轉入常態化運營階段。

◆2023年,計劃發射中國首個大型空間巡天望遠鏡,開展廣域巡天觀測。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