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作主題演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昨日為論壇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要令同學自覺尊重國家的根本制度,就要從學好中國歷史開始,引導同學理解「香港同胞始終同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明白中國歷史與自己的關係,「知道香港與祖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家的歷史,就是我們的歷史,我們參與其中,從未缺席。」

「2022年香港愛國主義教育高峰論壇」以「以史為師 同開新篇」為主題,旨在推動社會各界攜手同行、開啟香港愛國教育新篇章。蔡若蓮表示,愛國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引領同學把自己的理想與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

她表示,局方會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弘揚愛國愛家的價值觀,加強課程中的國學元素,傳承中華傳統美德,促進家校合作,通過跨學科協作,全校參與等多渠道,全方位從小培育同學的愛國心,建立愛國價值觀。

蔡若蓮指出,一直以來,國民教育是香港學校課程的重要元素,涵蓋國史、國情、中華文化、國家地理,以及與憲制秩序相關的憲法和基本法教育等範疇。局方一直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的方式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以及增強國民身份認同,例如最近正式開放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其中每一件珍貴的文物都可以作為「老師」,豐富歷史文化的學習,增加趣味,提升學生學習國情的動機和興趣。

劉智鵬:應以詳近略遠原則安排課程

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強調,中史科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學科,初中階段中史科尤其重要。對十多歲的初中生來說,授課時應避免過度講授治亂興衰、典章制度等,多談文化史、社會史,以及有關衣食住行、習俗、語言、地理、科技等帶趣味的歷史專題。內容上,初中生應多學近現代史,教師應重點講授自辛亥革命到1949年建立新中國,再到今日中國走向民族復興的一段歷史。

因此,他建議改良現行的初中中史科課程,包括考慮將文化史、社會史作為課程主體,以詳近略遠的原則安排課程和課時,並改以考察報告或專題研習方式等取代傳統答卷式的考試等,借此更有效地引起學生學習國史的興趣,從而產生愛國情感。

張海鵬:加強中學歷史教師隊伍建設

中國史學會前會長、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長張海鵬亦建議,香港的中國歷史教材編寫應以厚今薄古為原則,重視近代史和現代史教學。「要透過歷史教材,讓香港中學生了解新中國是怎樣誕生的,新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和文化事業,新中國的外交事業,以及中國在聯合國的作用,和在國際事務中的貢獻。」

他同時建議要加強香港中學歷史教師隊伍建設,「要注重歷史專業素養,也要注重中學教師的政治立場,是否是愛國的香港人」,又強調只有愛國的好教師,才能教出愛國的好學生。

黃均瑜:帶領學生衝出西方話語包圍

教聯會會長黃均瑜在論壇上分享道,不同歷史時期,愛國亦有不同內涵,如今我們愛國的對象必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在中美博弈的大環境之下,國家正被西方妖魔化,如何帶領學生衝出西方話語的包圍,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愛國教育支援中心的責任。

他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重要講話中,要求香港特區所有居民應該自覺尊重和維護國家的基本制度。要做到這一點,他認為教育界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希望大家共同為愛國主義教育出謀獻策,以史為鑒,同開新篇。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