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西亞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吳卓殷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

內地金融市場開放對世界有何意義?從世界工廠到吸引外資的「磁石效應」,內地經濟在過去三十年中增長迅速。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義務後,意味着在大部分情況下內地允許經常項目可兌換。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促進了中國和全球供應鏈一體化,也促進了貿易和投資流動。但一些涉及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和限制的方面仍有待完善,在這方面,內地近幾年的資本市場開放進程值得關注。

內地銀行業持續快速成長

從時間上看,一系列變動始於2017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訪問北京,在他離開數小時後,內地宣布計劃取消金融機構的外資所有權限制。此後,貿易戰開始,中美兩國關係惡化,地緣政治局勢升級。中國在第十七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承諾2018年4月會對外國投資者進一步開放金融業。年會以「開放創新的亞洲,繁榮發展的世界」為主題,似乎暗示中國願意推動外國投資者加速進入中國金融市場,更重要的是,這可能有助於避免走上單邊主義的道路。

對世界而言,中國金融業近年來發展迅速,與全球互聯互通程度更高,這也帶來了機遇和風險。這意味着中國金融業的任何變化和衝擊都將更容易、更迅速地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換言之,中國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龐大市場,並且銀行業總資產佔GDP的比重從2014年的261%上升到2021年的296%,增速領先於經濟增長。股票和債券市場也可見類似的趨勢。雖然中國股市仍遠低於2015年股災前的歷史高點,但在岸股票市值佔GDP的比例已經從2012年的43%擴大至2021年的80%。在地方政府債務互換(這是一項旨在減輕財政債務負擔的計劃)和間接融資的推動下,中國債券市場佔GDP的比例也從2012年的48%上升到2021年的102%。與亞洲其他經濟體相比,中國銀行業資產佔GDP的比例高於日本和韓國,顯示出銀行部門通過直接融資在中國經濟中引導信貸的重要性。在股票方面,中國股市深度仍弱於其他經濟體,而債券市場與韓國相似,但仍遠低於日本的水平。

內地與世界聯繫更加緊密

中國金融資產規模擴大的同時,與世界互聯互通的程度也在提高,這意味着無論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還是在境外經營,都可能會受到溢出效應的影響。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無論貸款還是債務證券的跨境頭寸都有所增長,支撐其海外業務,也呼應了「一帶一路」政策。部分原因還在於人民幣國際化,雖然步伐緩慢但仍在不斷前進,對相關資產的需求有所增加。

在資本市場方面,監管機構已於2020年5月取消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RQFII)的投資額度,並在2020年11月將這兩個計劃合併,以簡化審批程序,降低准入要求。此外,股市和債市互聯互通快速推進,2021年9月,南向債券通和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正式啟動,這表明中國渴望吸引更多外資流入,即使可能會帶來更大的波動性。

此外,中國還批准了更多的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計劃(QDII)的額度,這意味着中國投資者在海外投資方面有了更大的靈活性。通過股市互聯互通機制,港股跨境投資流動增加,在外資佔比和交易金額方面都有了更高的影響力。這些變化表明中國現在對放寬資本雙向流動更有信心,並且有望在其他金融中心建立類似的機制。

資金更容易進入內地市場

出於以上這兩個原因,內地的任何政策變化都將與世界高度相關。金融開放程度提高意味着跨境資本流動增加,意味着更多的海外市場投資、或是資金更容易進入內地市場。但政策基調的任何變化也可能導致投資撤退。政府對跨境貸款的進一步鼓勵可能意味着企業獲得更多資金,但海外銀行的競爭也會加劇。然而,任何遏制金融風險的舉措都可能減少信貸的可用性。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