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青花祥雲礬紅迎面龍紋雙耳抱月瓶
◆明宣德 青花礬紅彩「海獸圖」高足盃《大明宣德年製》款(圖片來源:香港蘇富比)
◆清乾隆青花礬紅彩海水騰龍紋如意耳扁壺(圖片來源:香港蘇富比)

●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

礬紅彩又名「鐵紅彩」,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金元時期,因以青礬煅燒所得到的氧化鐵配入釉中,經煅燒、漂洗製得生礬,故稱礬紅。雖然低溫釉上礬紅彩不及以銅為着色劑的紅釉純正艷麗,但呈色穩定。

不同時期的礬紅瓷器因氧化程度不同,呈色亦有所不同,元代礬紅更為濃艷深邃,偏暗紅的棗皮色;及至明代,礬紅色彩減淡,但總體仍呈棗皮色;到了清代康熙朝,礬紅技藝日臻成熟,色澤鮮麗,色彩偏橘紅。

明代宣德年間,景德鎮瓷匠初次結合釉下青花及釉上彩料,創燒出青花礬紅彩,並逐漸以之取代了釉裏紅。濃艷湛藍的青花與艷麗奪目的礬紅彩對比鮮明,兩者互相輝映,為傳統青花瓷注入了鮮艷明快之感,實為「畫龍點睛」之筆。

由於釉下青花須經1,300度高溫燒製,而礬紅則通過低溫烘烤而成,因此青花礬紅彩瓷器往往需要經歷高溫、低溫至少兩次入窯燒造而成,工藝較為複雜,也增加了製作成本和風險。

2013年,香港蘇富比曾拍出一件「明宣德青花礬紅彩『海獸圖』高足盃」,以7,964萬港元成交,乃青花礬紅器的早期經典之作,代表了中國彩瓷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而清代御瓷多以礬紅用於五彩、鬥彩瓷繪製紋飾,僅以青花配礬紅例子並不算多。2021年底,在奧地利舉行的小型納高拍賣上,一支「乾隆青花礬紅彩穿花龍紋天球瓶」,卻以估價的180倍落槌,連佣金成交價730萬歐元,折合港元6,500萬。筆者亦藏有一件「清乾隆青花祥雲礬紅迎面龍紋雙耳抱月瓶」,與2015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上以2,988萬港元成交的「清乾隆青花礬紅彩海水騰龍紋如意耳扁壺」類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