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個神奇的地方,既可遙望「長河落日圓」,又可看「大漠沙如雪」,這裏有一段古老的土長城橫跨寧夏和內蒙古兩省區。站在長城之巔,不由得就情懷豪邁。寧夏有長城遺址長度超過1500公里,主要有戰國秦長城、隋長城及明長城等。寧夏長城在時間上橫跨數千年,其背後隱藏的文化、歷史、建築、藝術、軍事等內容包羅萬象,被稱為中國的「長城博物館」。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寧夏水洞溝景區內較為完整的明代長城遺址,經過修復與保護,這段寧夏與內蒙古分界線的長城遺址已成為了遊人緬古懷今的熱門景點,絕大部分因地制宜,以夯土牆及山險牆為主。長城是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文化碰撞與融合的歷史見證。旱柳古樹,粗幹綠葉,猶如列兵,在道路兩側,威風凜凜、英姿颯爽地站着標準的軍姿般迎接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遊客。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尚勇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並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寧夏水洞溝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亞偉介紹說,1923年,這裏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古生物化石。由於當時中國無法提供先進、適宜的研究條件,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將石製品精心編號後運回法國進行深入研究。他們發現,該遺址石器組合與歐洲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石器文化有聯繫。
其中,勒瓦婁哇石核是一種預製枱面石核的特殊技法,這種技術是歐洲莫斯特文化的組成部分,表明四萬年前發生過東西方人群的遠距離遷徙。此次發現震驚了歐洲考古界,因為在此之前,西方學者一直認為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1928年,他們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科學事實向世界宣布,水洞溝遺址屬於舊石器時代,推翻了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論斷,水洞溝也因此成為我國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遺址,揭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考古和研究的新篇章。
此後,水洞溝經歷了多次發掘,裴文中、賈蘭坡等學者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考察隊等都參與了發掘,代代考古人的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研究證明,四萬年前,水洞溝人的生產已達到了同時代最先進、最高水平,使用着領先、精美的石製工具。這種現象,為我國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所僅有。進一步的研究也證明,水洞溝包含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個不同時代的遺存。令人驕傲的水洞溝文明僅聞名於考古圈,並不為大眾所廣知,因而這處古遺址一直在荒原上沉寂着,也被侵蝕着。2005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水洞溝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了,嘗試通過旅遊打破了水洞溝考古與普通人之間的壁壘。隨着「三星堆」、「水洞溝」等一批新考古成果發掘出土,也引發了公眾的興趣,增加了古文化景區和博物館的客流量與經濟收入。
藏兵洞布局緊湊細緻
在500多年前的明代藏兵洞,可容納1000多人,是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它依託雄偉的長城、險峻的崖壁、神秘的古城堡而更顯神奇。藏兵洞把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一處立體防禦工事,更接近於地道戰的模式,不過並不是挖在地底下,而是在峽谷土層內部挖掘,有的地方高出溝底10多米,蜿蜒曲折於懸壁之中,並且分成好幾層,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路口頗多,左右盤旋,處處岔路、宛如迷宮,易進難出,久久不見盡頭。通道內還布置有各種防禦機關和伏擊口、水井、陷阱等設施,比如側面的連弩射孔、頭頂的巨石鐵籠、腳底的深坑尖柱,敵人若不知道內情進入肯定就是死得隨機了。
水洞溝的藏兵洞布局更加緊湊細緻,洞內闢有居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灶台、兵器庫、火藥庫、炮台、陷阱、暗器孔道等設施,是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藏兵洞蜿蜒曲折於懸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頗多,左盤右旋,久久不見盡頭,確如迷宮,一般對洞內情況不熟的,很難走出去。洞中除洞道外,左右闢有土屋,可以住人,大約是專供領兵長官住的。洞內還設有糧食儲藏室,有水井、灶房等,只要儲藏夠一定的食物,在相應的一段時間內,洞內所藏將士不出洞,照樣可以生存。因藏兵洞高出溝底10多米,可以是不怕水淹的。多年來,即便發山洪,藏兵洞都不曾為水淹過。對於古人的智慧,我們真是嘆為觀止。奇特的藏兵洞在全國是獨一處,軍事迷們至此一遊,肯定不虛此行!
張三小店見證發掘史
張三小店和水洞溝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有着密切的關係,張三,本名張梓,漢族,靈武水洞溝村人,因他排行老三,人們便叫他張三,他開的小店也因之被稱為「張三小店」。上個世紀初水洞溝是荒漠地帶,「張三小店」只是為了東來西往的旅客設立的店房,至多能住四五個人,當年比利時傳教士肯特及法國古生物學家桑志華和德日進來到水洞溝,都曾先後住在這裏。
德日進更是把「張三小店」標在了他測繪的地圖上,隨着他們的考察和發掘報告在境外發表,「張三小店」也在國際古生物界出了名。2006年,水洞溝景區根據張三妻弟趙龍老人的回憶,重新修復了「張三小店」,以此紀念對水洞溝文化遺址的發掘作出貢獻的張三及其小店。
依託世遺明長城 力促文旅融合
據水洞溝景區副總經理羅燕說,「2015年7月,水洞溝景區獲批國家5A級景區,這是內地首個以史前遺址為依託成功打造的5A級景區。自此,遺址保護和利用邁上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台階。」景區採取了開放的形式,吸納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邀請各研究院所及高校一起合作研究,獲得了大量珍貴的文物資料,也培養了一批考古人才,提升了水洞溝遺址的學術地位與社會影響力。與此同時,水洞溝遺址舉辦舊石器時代文化節,通過很多可體驗的形式,詮釋了人類演化的歷程。在科普方面,景區為開展中小學生研學遊,設計了專門的課程,邀請高星、王惠民等權威專家學者授課,給孩子們講述水洞溝考古的相關知識和研究成果。景區把研學產品與水洞溝研究嫁接起來,開發了鑽木取火、打製石器、製羊皮等模擬考古項目,讓孩子們親自動手參與,體驗四萬年前水洞溝古人類的生活。
針對年輕遊客群體,景區開發了盲盒產品,盲盒裏可能會出現水洞溝的一塊石器仿品,或是原始人類的一個雕塑,或是水洞溝出土的鴕鳥蛋裝飾品的仿品,驚喜的盲盒刺激了消費,遊客可以通過購買盲盒來體驗和了解水洞溝文化。遊客在飽覽大好河山的同時,長了見識,開了眼界,文旅融合將進一步拓展遊客視野,提高其科學、美學、歷史學等方面的素養,還能激發青少年的學習熱情和理想。由於毗鄰明長城,景區還把長城文化融合起來,帶動輻射其他項目。遊客到古遺址前尋覓先人的足蹟,登上修繕過的世遺明長城遠眺大漠、回溯歷史,寓教於遊,增進文化自信,感懷人類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神奇燦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