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兩度擔任房屋委員會委員的資深產業測量師溫文儀形容,房屋問題是香港的「痛點」。右圖:溫文儀認為房屋署在覓地建屋方面,不但要想辦法增加住宅單位數量,更要「寸土必爭」

(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公營房屋搞唔掂,香港唔會穩定。」曾兩度擔任房屋委員會委員的資深產業測量師溫文儀形容,房屋問題是香港的「痛點」,造地建屋必須「寸土必爭」。

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出要精簡發展程序,溫文儀對此十分贊同。他建議可透過行政指令,要求基建配合房屋發展,增加房屋供應,並指出若要加快造地建屋速度,規劃署、城規會、地政總署、屋宇署等涉及造地建屋的部門,都必須要有相應的關鍵績效指標(KPI),以促成更多發展項目。

建議1:增加供應 須「寸土必爭」

房屋供不應求,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升至6.1年,創23年新高。兩度擔任房委會委員的溫文儀感觸甚大,認為房署在覓地建屋方面必須汲取教訓,不但要想辦法增加住宅單位數量,更要「寸土必爭」。

溫文儀提到,出任房委會委員期間,有兩個項目最難忘。其中一個項目是粉嶺皇后山公屋及居屋發展計劃,他憶述,房署最初提出的規劃方案,只提供約9000個單位,他當即提出異議,「土地咁珍貴,點可能只起得咁少單位?」房委會其後委派另一團隊負責,項目最終提供1.2萬伙,較原方案增加3000伙。

溫文儀解釋,單位量之所以能夠大增,是由於規劃上作出多項調整,包括減少整個地盤的道路及樓宇座數,並把大廈的物業管理處設於社福設施大樓,變相增加住宅地盤面積,令可建樓面相應倍增,「起多一個單位,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幫到一個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

建議2:削減諮詢 避免重複耗時

溫文儀難忘的另一個項目,是沙田傑志中心旁邊的單幢居屋,項目改劃土地用途建屋時,一度遭城規會否決。他當時向房署表態反對,惟獲回覆指:「房委會是政府部門,城規會亦是政府部門。政府不會反對政府。」溫文儀隨即聯同另一房委會委員的劉國裕在城規會申述會上表達反對意見,該地盤現已發展成居屋項目愉德苑,提供500多個單位。

新一屆政府提出精簡及優化房屋供應程序,上屆政府亦提出五大方向合共20項精簡發展程序修訂建議,不過,溫文儀認為該建議仍有優化空間。他舉例,根據《城市規劃條例》第16條,現時就圖則申請發展許可,仍需進行公眾諮詢,他質疑,「我們已經是根據規劃藍圖去發展,為何還要諮詢?」溫文儀認為,制定規劃大綱圖需時諮詢,在規劃階段做好充分考慮,但已納入規劃大綱圖的用地發展,城規會委員在審議發展申請時,足以去判斷是否應該支持發展,毋須再進行公眾諮詢。

建議3:行會應設專人負責規劃

溫文儀又提到,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有很大的規劃權,負責最後審批規劃大綱圖。他認為行會應該要有專人負責規劃事宜;而為促成更多公營房屋發展,行會甚至應該要就適合興建公營房屋的區域,發出行政指令,若當區有公營房屋規劃申請就應該批出,其他基建要作相應配合,「道路等交通基建本來就應該經常檢討、做好規劃,不能到有發展申請才說基建不夠,拒絕申請」。

為指定的工作訂立關鍵績效指標(KPI)是行政長官李家超政綱之一。溫文儀認為,政府若視房屋土地問題為施政的「重中之重」,銳意加快造地建屋速度,規劃署、城規會、地政總署、屋宇署等相關部門必須要有相應的KPI,以促成更多發展項目,「以屋宇署為例,應該要交代收到多少份申請、涉及多少樓面、批出了多少樓面,規劃署、地政署都應該這樣做」。

建議4:公務員要抱促成發展心態

「我聽聞多年前有一位總建築測量師一年都沒有批出過一張圖則,點解會咁呢?是所有建築師、測量師都不會畫圖嗎?」

溫文儀認為,不少審批土地及房屋發展項目的公務員,心態要調整,「其實不需要擔心批出項目被質疑,而是要抱有促成發展的心態,如果你認為這個建築師、測量師提交的方案不行,你要告訴他怎樣做才可以獲批。」

溫文儀認為,若審批部門處處卡關,會變相拖慢社會發展,將得不償失,以補地價為例,不少項目因為地政總署與發展商就補地價金額有分歧,蹉跎多時,「(補地價)收多啲可以增加政府庫房收入,但拖慢了發展,房屋供不應求,很多人要被迫住在環境惡劣的居所,那是否符合社會成本呢?」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