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之日東航的首個滬港航班上,空乘們在機艙內合影,後排左一是李嬙。 受訪者供圖

「那不僅是香港回歸後東航滬港首班航程,也是我個人職業生涯的首個出境航班,對我來說意義非凡。」看到航空公司為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而收集整理的一些資料圖片時,中國東方航空客艙經理李嬙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25年前,忐忑?緊張?興奮?好奇?似乎都不能準確描述她當時的心情。亦或許,是收到港籍地服人員贈送水果時的關照與溫暖令她的記憶更為深刻。 ◆香港文匯報記者 夏微 上海報道

「我印象中是提前一周就收到了通知,我當時還是個『萌新』,完全沒想到能執飛這麼有意義的航班……」這是李嬙入職東航的第二年,此前她從未跟過國際航班。對於一個空乘「萌新」而言,能被委派如此重要的任務,不僅僅意味着她的各方面條件已被公司認可,同時也表明,自己的職業生涯再上了一個「台階」。

此前,李嬙對香港的印象,多來自於電視和報紙,最為直觀的一次,是父母口中的描述,當時李嬙還在上學,父母到香港旅遊,回來給她帶了很多好東西,父母形容說,香港是「購物天堂」,也是美食雲集的所在。從那時起,李嬙就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夠親自一睹「東方之珠」的容顏,也許也是那時起,冥冥之中的命運給了她這個機會。

為做到最好事無巨細向前輩取經

心願實現得那麼突然,李嬙現在想來仍難掩興奮。她強抑着激動,趕忙向同組的前輩取經,「這是我的第一班出境航班,我希望能做到最好。」從着裝、妝容、禮儀到指導旅客出入境流程等,她事無巨細地向「前輩」請教。說是「前輩」其實是同一乘務組的乘務長,年齡也不過二十五六的年紀,「一群小姑娘,都很興奮和自豪。」

1997年7月1日,李嬙早早起床做好準備工作,前往虹橋機場。從員工通道進入飛往啟德機場的航班。那是麥道公司的MD-11,在被波音收購前,是內地航空公司的主力客運機型。李嬙在自己的工位上,迎接着魚貫登機的旅客。「大部分旅客是去香港探親的,有一些還特意訂的這個航班。」香港的回歸,也令旅客們的興奮溢於言表,雖然當時還沒有微信朋友圈,但遊客們仍然取出照相機邀請空姐合影,記錄接下來的旅程。「那些照片應該很有趣吧,可惜當時的手機不如現在普及,沒能收到和保存下來這些。」李嬙說。

希望疫情結束後帶父母重遊香港

李嬙見到香港的第一眼,是透過座位旁那個小小的觀察窗,「就感覺,哇,好繁華。臨近降落時,機場周圍有很多樓宇房屋。」唯一遺憾的是,因為很快就要執飛返航任務,李嬙和同事們並沒有機會步出機艙,但他們依然感受到了回歸當日香港的熱情與關懷。當時的機艙內,香港機場的地服人員依例登上飛機進行清潔準備工作,李嬙和同事們在旁協助。其間有人突然遞上了兩個水果,努力地用普通話對她說,「你們要等很久,辛苦了,吃點水果。」從香港返回上海的回程航班上,商務客居多,「我記得因航班比較特殊,機組還給乘客們準備了很精緻的紀念品,回程餐食的擺盤也更為精緻一些。」

這次飛行經歷之後,李嬙不定期會跟飛滬港航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飛機落地前,觀察窗外景色的變化。1998年新的香港國際機場啟用後,原機場繁華林立的樓宇,被絕美的海景所取代,每次降落都是一個十分享受的過程。」

從1997年7月1日到2022年5月31日,東航共執行香港航班超過35萬架次、承運來往香港旅客逾3,900萬人次。25年的時間,也讓李嬙從一名普通乘務員,成長為了客艙經理。只是由於疫情影響及執飛機型的變動,李嬙上一次飛香港還是在四年前,「真的很希望,等疫情結束,能夠再帶着組員們一起飛香港。這些年都只是與香港機場匆匆相見,又匆匆揮別,希望之後能帶着父母一起去香港深度遊,聽聽他們是怎麼描述這些年香港的變化……」